第二三三六章 祸福难料(第4/5页)

听小拧子这一说,谢迁瞬间一阵气馁,显然如小拧子所言,这年头要面圣可是个技术活,除了沈溪外,就没听说朝中大臣有随便见到朱厚照的,谢迁不由琢磨开了:“除了沈之厚自己去推脱,好像旁人去了都属徒劳。”

谢迁不再坚持往外走,小拧子终于可以松口气,结结巴巴地道:“陛……陛下的脾气,谢阁老难道……不明白?陛下跟沈大人出现隔阂,心里肯定后悔不已,现在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收拢沈大人之心……这件事的根源,在于陛下跟沈大人间的隔阂,谢阁老为何非要执迷不悟坚持要去面圣劝谏?”

谢迁叹道:“除了面圣外,老夫想不到别的方法。”

“小人能想到啊。”

见谢迁有所动摇,小拧子赶紧趁热打铁,“哪怕谢阁老去见太后,或者见沈大人也成哪,要不就等陛下将此事公之于众时,在朝会上跟陛下据理力争,总归要跟陛下摆事实讲道理,有必要急于一时吗?”

小拧子这边又惊又怕,唯恐自己泄露风声被朱厚照知晓,被驱赶离开皇帝身边都是轻的,动辄有杀头之祸。到了这个地步他才明白,两面派不好当,谢迁做事跟沈溪极大不同,完全不顾别人的安危,简直是个老顽固。

谢迁脸色迟疑,好一会儿才道:“到朝会时再反对,怕是什么都来不及了。”

“那谢阁老就去见太后或者沈大人。”

小拧子终于硬气起来,正色道,“若谢阁老坚持要去面圣,小人第一个不答应,小人会千方百计阻拦……谢阁老您莫要怪小人不识相,实在是这件事会让小人丢掉性命……言尽于此,小人告退。”

……

……

沈溪即将封公之事,最初只有小拧子跟江彬知晓。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在京城突然传开,好像有人故意将消息泄露,让天下人知晓。

谢迁没有去见张太后,也没有见沈溪,此时他还在盘算如何去劝谏皇帝,但左思右想一阵无力,一方面朱厚照执拗的态度他很清楚,一旦决定什么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当初刘健和李东阳怎么倒台的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则是豹房守卫严密,正如小拧子所言,他根本没办法面圣。

随之张氏兄弟也得悉消息,张延龄赶到寿宁侯府见到兄长,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着着实实将沈溪给骂了一顿,好像沈溪挖了张家的祖坟一般。

“……他凭什么直接封公?咱兄弟到现在还只是侯爵,就因为出塞去打了一场仗,就可以凌驾于你我兄弟之上?大哥,这口气咱们可咽不下来,必须得去跟姐姐说,让姐姐降罪那小子……”

张延龄不甘心,嘴里几乎全都是抱怨之辞,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张鹤龄这边则显得谨慎许多。

听弟弟吐槽半晌后,张鹤龄才道:“见到太后,就能让陛下打消封爵的念头,并降罪于沈之厚?”

“不然怎办?就任由他封公,位在你我之上,以后见了面还要给他行礼?”张延龄咬着牙气呼呼道。

张鹤龄摇头叹气道:“就算沈之厚不是国公,也是兵部尚书,在朝中的地位依然在你我兄弟之上,给他个国公若是能将兵部尚书的位子给下了,反倒是好事一桩……你想想看,朝廷的国公少了?却有几人能跟你我兄弟相比?”

张延龄最初只是觉得沈溪爬到自己头顶上,一阵气恼,根本没有细想其中关键,经过兄长提醒,再稍微思虑后,便感觉言之有理。

张鹤龄继续道:“这件事莫说你我兄弟知晓,朝中那么多人知道,为何这一两天都没见有人闹腾?”

张延龄想了想,回答道:“大概都在等朝议吧,不就是三天后?这次可是大朝,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出席,听说沈之厚不会去,旁人只要能下地的都非去不可……这也是咱那大外甥回京后第一次开朝会,都在等着好戏上演呢。”

“那就是了。”

张鹤龄颔首道,“现在别人不急,咱们急什么?沈之厚当上国公也不可能身兼五军都督府跟兵部两边的差事,最好将他兵部尚书的位置给剥夺了,届时以祖宗规矩来厘定,莫要说什么功勋,当年于廷益(于谦)匡扶社稷、挽大明于既倒的功劳不远在他之上,可最后结局如何?只要有旧例可循,事情就不会太过糟糕,现在去见太后,只会让太后跟陛下间的矛盾加深。”

张延龄叹道:“大哥,发现你现在做事瞻前顾后,一点大将之风都没有。”

张鹤龄白了弟弟一眼,不以为意地道:“你我兄弟掌团营,负责的不过是京城戍卫这一亩三分地,你若要将手伸进朝堂中,怕是自身难保……即便你看不惯沈之厚也该明白,他乃三元及第的状元出身,文官中能超越他的几乎没有,兼之他的功劳让陛下叹为观止,处处以其为楷模……既如此,便要从陛下的信任着手,光靠一股蛮力如何对付他?”

“总归不能让他当国公!”

张延龄黑着脸道,“别说咱兄弟了,就算朝中也有人会不服。这次他跟皇上出了矛盾,咱在背后推动一把,来个落井下石,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

……

当沈溪得知自己可能要被封爵时,正在家里书房看书,这消息其实他以前便知晓,对鞑靼之战结束后朱厚照便提过,只是一直没有落实,他也没想到这件事回到京城后会被重新提起,而且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相公,现在城内百姓都在传,说是您马上要成为国公,那以后咱沈家可就是勋贵世家,子孙后代也可以永享荣华富贵了?”

不但沈溪得悉,连沈家上下也都听到了风声,谢韵儿专程跑来询问,神色间非常兴奋,因为一旦传言为真,意味着她的孩子有可能会直接世袭公爵之位,如此一来沈家不需要靠科举便能发扬光大,沈家的地位也会经久不衰。

沈溪道:“难道韵儿希望我接受封爵?”

“这有什么疑问吗?相公为大明浴血奋战,国公的爵位是相公用命拼回来的,那些武将可以,为何文臣就不行?若是相公当上国公,咱沈家就可以扬眉吐气……哎呀,如此一来,真不知将来沈家人是应该从文还是习武。”

突然间,谢韵儿莫名纠结起来,好像让子孙在文武间做出选择也成为人生难题,需要她这个一家主母来好好斟酌。

沈溪摇头道:“看起来似乎只是陛下一句话的事情,但其实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太多,首先谢阁老那边便不会同意这件事……马上就将举行朝会,我还无法参加,这次朝议会争论成什么样子,让人难以揣度,怕是最后又要闹得个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