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五章 大势所趋(第4/5页)

谢迁听出张苑话语中有利用他的意思,依然很坚持:“若此事成行,自然再好不过。”

杨廷和出面道:“谢老,此事是否容后再议?”

本来杨廷和完全站在支持让沈溪出兵的立场上,但现在当众商议此事,又觉得张苑背后隐藏有阴谋,杨廷和便觉得谢迁可能是被张苑挑唆,便直接提醒,大概是让谢迁冷静下来再做详细商议,而非急切间做出决定。

张苑笑道:“杨大学士这是作何?你莫非是要替谢阁老做主?”

杨廷和怒气冲冲地瞪了张苑一眼,却没发作,谢迁则神色淡然,一抬手道:“老夫的意见便是如此,既要将会议结果告知陛下,这个建议可以记录下来,谁有意见的话请直说,或是直接上奏陛下知悉。”

……

……

沈溪人在府宅内,也得知了宫里正在进行一场关系中原战场的会议。

这场会议虽然他非主导人,却因会议的形式乃是他之前跟朱厚照提过的,明白朱厚照不想理会朝事,又对谢迁和张苑等人不放心,所以干脆自己不出面,让大臣自行商讨,最后再结果汇总到他那里去,算是一种“创新”。

此时沈府,沈溪正在接见一位宾客,或者说是他的老朋友,苏通。

苏通这次是主动来访,本以为见不到沈溪,却直接见到沈溪本人,苏通来见沈溪的一个目的,是有关皇帝接下来的安排,朱厚照想让苏通和郑谦随军出征,却并没说要跟谁一起出征。

“……沈大人,听陛下之意,是要再派出人马,在下跟郑兄到底没有行军作战的经验,只能先打探此事缘由,或者是否有机会推搪?”

苏通很为难,他只是举人出身,此番安排到兵部当差,就是朱厚照给他二人提供的便利,让他们可以跟着沈溪做事,累积资历,至于这次皇帝有意让他二人出征,他们自己没琢磨清楚,沈溪却知道,这是朱厚照想重点栽培苏通和郑谦的征兆。

皇帝要栽培亲信,之前已派出江彬和许泰等人,现在又将苏通和郑谦送出京师,大概意思其实已很明显,就是让他二人在平叛中获得功劳,回来后委以重任。

沈溪道:“若是你跟郑兄随我一起出征呢?”

“啊?”

苏通惊讶了一下,问道,“沈大人没开玩笑吧?您现在……若是能跟随沈大人您一起出征固然是好,但就怕太过勉强。其实在下来找您,也并非是……唉,真不知该如何说起。”

苏通生怕沈溪误会他是来当皇帝的说客,鼓动沈溪出征,所以想为自己解释,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

沈溪却显得无所谓,道:“其实在下有意跟陛下请奏出兵,中原叛乱已经超出之前的预估,若再不及时平乱,会极大地影响民生。”

苏通道:“若沈大人要出征的话,在下跟郑兄倒是愿意在帐前效犬马之劳。”

沈溪点了点头,道:“如此一来,苏兄也就不用多担心,回去后做一些准备便可……出征可能要延后几日,陛下跟舍妹的婚事即将完成,而我也会在这一两日上书陛下。”

“好,好。”

苏通终于释怀,虽然他并不想随军出征,不过想到是跟着此前从无败绩的沈溪出去,心中到底安定下来。

跟着旁人是否得到军功难说,跟着沈溪近乎就是去白捡便宜的,连不可一世的鞑靼人都不是沈溪的对手,还担心一群毛贼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

沈溪再道:“准备最好充分一些,苏兄你最好养精蓄锐几日,若有机会面圣的话,也跟陛下多提点几句,便说我非因为其他原因而出兵,只不过是忠君体国,为大明效死命!”

……

……

宫中会议还在进行。

在有了谢迁的态度后,剩下的事只是走过场,所有调兵方略都不及让沈溪带兵实在,这道理所有人都明白。

但这话怎么跟皇帝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题,现在问题似乎解决了,皇帝给了机会让臣子商议,话由首辅大臣开口,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很有可能会顺着首辅的话跟皇帝说,如此便解开谁去进言的难题。

有关沈溪领兵是否最优方案,在朝中多有议论,至少有一点在场的文臣武将知道,那就是让沈溪领兵总归不是坏事,既能解决文臣内部的纠纷,又能给地方平乱将士带去鼓励,让流寇心惊胆寒……

会议差不多快结束时,张苑做总结道:“……陛下如今对平乱之事非常看重,之前虽有坚持,到如今都可权宜变通,若是诸位觉得有些话会唐突陛下而不便说,那就是不忠不孝!”

这话大概意思,还让在场人等提出更多进言,大有转告进言之意。

不过除了谢迁外,其他人还没谁愿意跟皇帝的意愿顶着来,张苑的话没得到更多反馈。

张苑多少有些不悦,道:“诸位既然没有更多的话对陛下说,那咱家便进言两句,西北调兵刻不容缓,此番不但要从宣大一线调拨,连偏关,甚至更远的三边之地,也会调拨人马,陛下要以举朝之兵马平乱,已经让那些贼人安稳过了个年,可不能让他们再过一年!”

杨廷和点头道:“既然朝廷决心平乱,总不会再经一年之久。”

张苑道:“谁不希望能早些将叛乱扫除?但也要看领军平乱之人是否有本事……陆侍郎的确是人中翘楚,不过在沈大人面前还是相形见绌,咱家此番在诸位大人这里没得到太多的建议,倒是记住谢阁老那句只能让沈大人出兵的话……”

说话间,张苑又在看谢迁,按照在场一些人的理解,张苑是怕谢迁回头不认账,说这话不是他说的。

谢迁清了清嗓子:“老夫衷心希望之厚领兵前去平叛,如此也算是对大明最好的交待,他入朝以来,做事的确鲁莽了些,但行军布阵从未犯错,如今中原平乱的领兵者中,有几位还是他举荐的,这些人没法做到尽快平息叛乱,他自己不出马接手这烂摊子,又能找谁?”

张苑笑道:“也是,也是,兵部尚书行调兵事,甚至危难之时亲自领兵,总归说得过去。诸位没意见吧?”

在场之人这才明白,张苑兜兜转转的目的,还是要让在场人等同意谢迁的观点,很可能是张苑觉得光靠谢迁一人的进言不起作用,就算皇帝也有意要改变之前的策略让沈溪出兵,但念及跟谢迁的矛盾,仍旧会断然拒绝。

但若是参加会议的人联名上奏,那成事的概率就会大增。

在场多数都是文官,他们对于行伍之事本就不了解,就算是对兵马调动布局等了如指掌的张懋和朱晖,真正亲历战场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毕竟理论跟实践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