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白菜是如何炼成的(第2/2页)

“你这不还是不相信吗?”冯啸辰笑着斥了一句,接着说道:“各位,国家的风电规划,是到2015年之前,达到年装机3万兆瓦的规模,这一点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至于这3万兆瓦能不能全部落到咱们中国企业的口袋里,就看你们各位是不是努力了。装备公司的意思是,你们各家企业抓紧这几个月的时间,升级自己的生产能力。届时不管你们实际的产量是多少,都按照2000兆瓦的规模去分摊成本,这样欧洲人就算想查我们的生产成本,也找不出任何破绽。只要我们的价格足够低,那么国内的风电市场就不会被欧洲人抢走,相反,我们还要去抢欧洲、美国的风电市场。到那时候,国内有3万兆瓦,国外我们再抢到3万兆瓦,一共6万兆瓦的市场,由你们这些企业来分,你们还担心成本分摊不下去吗?”

冯啸辰说这些话,是有足够底气的。在他经历过的历史中,中国的确是借着大规模发展风电的机会,让各家风机企业都扩张了生产能力,从而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几年后,中国市场上风机的价格降到了每千瓦3000人民币左右,真正把风机做成了白菜价。

那次会议之后,各家风机企业果然开始大规模更新设备,广泛采用新工艺,降低风机的单位成本。风机中有一半以上的部件都来自于外购,那些为风机厂商提供配套件的企业也相应地改进了工艺,采用各种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大幅度降低风机配套件的价格。

在这其中,其实是有一个小破绽的,那就是各企业在计算设备分摊的时候,普遍高估了产量。比如说明明只生产了1000个零件,企业却按10000个零件的规模来分摊工艺成本,这样一算,单个零件的成本自然就低得吓人了。但这种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我现在的确只生产了1000个零件,可我明年还要生产啊,我对明年的生产形势非常乐观,有什么问题吗?

而事实上,企业的乐观情绪也是有根据的,国家的确有这么大的风电建设规划,各企业未雨绸缪,提前进行设备投资,何错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