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国际动态(第2/2页)

又过了几天,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化学评论》对沈奇团队发表在物理期刊《今日物理》上的文章进行了点评。

《化学评论》的IF值高达47.251,比《自然》、《科学》更高。

顾名思义,《化学评论》不刊登原创性文章,他们只发表评论。

“沈奇团队首次合成了掺杂Ge、Sn的Ce-Al-Cu金属塑料,具体成分占比和详细的实验制备技术无法得知,从性能数据和实物图片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看到《化学评论》的这篇报道后,沈奇惊呆了,美国化学会闲的蛋疼是吧,捣什么乱?

没错,凝聚态物理的交叉性很强,特别是在非晶材料的合成制备这个细分领域中,很难将物理、化学划分的泾渭分明。

但《化学评论》干的这事,很容易让沈奇联想到卢瑟福。

你在任何一篇资料上找到关于卢瑟福的介绍,通常是按这个模板编写的:卢瑟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是真正的物理大牛,甚至可以说是物理狂人,他的名言是:“科学要么是物理,要么是集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卢瑟福压根没将数、化、生放在眼里,他的心中只有物理。

然而在1908年一个凉爽的秋季,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他喜获诺贝尔化学奖。

国际化学界为表彰杰出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化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将第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

这个元素翻译为中文是一个金字旁+一个卢。

一直到去世,卢瑟福也没能获得他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终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代也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即沈奇的物理导师,喜获菲尔兹奖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

史料记载,1907年年底及1908年上半年,化学界疯狂为卢瑟福打call,这或许是卢瑟福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重要因素。

瑞典皇家科学院是很关注国际学术界最新动态的,尤其关注类似IF值高达47.251、以评论风格犀利闻名国际学术圈的《化学评论》这种期刊。

沈奇喝杯咖啡压压惊,他没想过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近期的目标只有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