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韩孟诗派

与元白诗派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同时体现中唐诗歌“大变”实绩的是韩孟诗派,这一诗派以奇险为主要特征。

韩孟诗派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初盛唐以来,像六朝那样由世袭的高门士族掌握高层政权的现象逐渐减少。由于科举制的稳固,寒族地主阶层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但新的士庶差别尚未消除,唐代的门荫制还在不断滋生新的士族,高官的子弟仍然比庶民子弟享有更多的入仕的特权。因而与科举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韩愈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武器,从政治、哲学、文学等各方面对门阀士族发起了攻击。他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以贵役贱、士庶有别的现象,要求恢复“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的周汉之道,实现对整个地主阶级的博爱和一视同仁,提出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不是门阀等第,而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应当由科举出身的德才兼备者来担任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这种理论反映了广大中小地主要求凭道德修养和学问才能挤进卿相行列的政治愿望。而他自己的诗文也大多是为许多落魄的寒士们大发不平之鸣。当时围绕在韩愈周围的主要是一大群科场失意的寒族文人。韩愈之所以能成为他们政治和文学上的领袖,正因为他的儒道反映了这批人的政治要求。

韩愈的理论在中国儒学从偏重训诂辨义转向性理之说的重大转变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从消除士庶界限并扩大封建阶级统治基础的目的出发,给了儒道以新的解释,反映了广大中小地主的世界观和政治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他的古文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前提,也是他变革诗风的思想基础。

韩孟诗派的艺术特点非常鲜明。这一诗派以韩愈为首,代表人物有孟郊、贾岛、卢全、李贺等。他们的诗歌虽然也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但更多的是为自己穷愁潦倒的遭遇大声疾呼,鸣其不平,愤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生活趣味贫乏,他们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浪漫幻想和开朗心情。愤世嫉俗、褊狭狷介成为这些人的共性。激烈的科场竞争又造成了当时“轻寻常”的“时俗”和“力行险怪取贵仕”的风尚。因此追求新奇的表现手法,崇尚奇峭险怪、生涩奥衍的审美趣味,善于驰骋想象,在构思、命意上痛下功夫,在遣字造句上好难争险,就成为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当然由于每人个性不同,他们又各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上书论时事被贬广东阳山。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阻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官至吏部侍郎。他主张尊儒排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并倡导古文运动,也是中唐奇险诗派的领袖。他博学多才,气魄较大。诗歌的主要特征是奇而豪,同时具有原道宗经、以才学为诗的倾向。他的诗虽也富于气势充沛、想象奇特等浪漫色彩,但与盛唐诗的浪漫精神大不相同。盛唐诗人充满幻想和热情,心胸宽广,富于自信。而韩愈对自己的估价非常实际,他的努力目标只能是“以学问才力跨越李杜之上”,以长篇铺叙、随物赋形争胜,把经史百家都变成诗料,以奥博出新。这就使他形成了“以古文浑灏溢而为诗”的特点。本来,以文为诗是中唐诗歌普遍存在的倾向,白居易也有以文为诗的作品。韩愈在这方面尤其下功夫,而且与他原道宗经的目的和学问渊博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涵咏经史、烹割子集,开出奥衍典雅一派。如《石鼓歌》取材于考古,《谢自然诗》和《原道》一样说话,《赠崔立之》把《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段翻译成了诗歌,《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或”字,铺张南山形势险峻,是一首极其堆砌冗长的颂体诗。这些诗大多思想冬烘,佶屈聱牙。但韩愈以文为诗也有成功之作,如《山石》写得很像一篇平铺直叙、文笔简妙的游记: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7〕。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8〕?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此诗一句一景,移步换形,层层展开黄昏、入夜、黎明等各个时分的不同画面,贯注着从中领悟的人生乐趣。一座荒山古寺,经诗人用浓淡相间的色彩点染之后,不但处处呈现出幽美的境界,而且传神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诗虽以游记的记叙方法为纲,但以诗歌直寻兴会的传统表现方式为本,于平铺直叙中见辞奇意幽之致,深得韩愈散文结实处无不空灵的妙诣,又是一篇真正的诗歌。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是一首怪诗,立意俗,意境奇,文字生。但能在极其世俗之处显示出诙谐豁达的神情,倾泻出一腔刚直不阿的正气。诗中掺杂鬼物神妖,意境雄怪典实,采用情景交替、夹叙夹议的章法,力图使全诗像游记文一样具体详尽、有头有尾地反映出谒衡岳庙的全过程,以及游者曲折微妙的心理变化,使诗的表现力达到能像文一样自由挥洒的境地。其中写诗人来到衡岳后因虔诚默祷而忽见衡岳露出真容的一段,最见韩愈写景的特色和功力:“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由于前面烘托衡岳难见晴天,已经笔饱墨浓,待祈祷灵验,云雾一扫而空之后,笔力必须更加强劲。诗人选择衡岳七十二峰中紫盖、天柱、石廪、祝融四座最大的山峰排成一联,一齐推出,令人顿觉眼前众峰插天,突兀森耸,仰观周览,惊心动魄。接着写岳庙由外到内的环境特征,以横斜的一条小径勾破画面上高峰耸立的排列态势,使构图错落有致。岳庙的白墙红柱在阳光辉映下流光溢彩,这两种亮色与群峰重深的墨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上大山压顶的沉重气氛得到缓解。这一段诗借用歌行铺叙的特长,描写了通常以散文表现的复杂的游历经过和诗人微妙的心理活动,是以文为诗的成功实践。全诗双声叠韵字连篇累牍,句句三平正调,平声一韵到底,利用“东韵”宏亮的音响效果和铿锵的节奏感创出险调奇格,造成苍硬雄壮的声势,体现了韩愈专从生硬险奥处自辟诗径的独特风格。虽然诗人有意反传统诗法而行之,但此诗却以奇创自成正调。原因就在诗中的“横空盘硬语”正与衡岳突兀森耸的山势、诗人骨相崚嶒的个性相得益彰,因而能从奇特中产生和谐的美感,由斧凿而臻于自然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