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十七首)(第3/6页)

丑奴儿[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

[1]《丑奴儿》即《采桑子》。

[2]不识愁的,偏学着说。如登高极目,何等畅快,为做词章,便因文生情,也得说说一般的悲愁。及真知愁味,反而不说了。如晚岁逢秋,本极凄凉,却说秋天真是凉快呵!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中间用叠句转折。末句似近滑,于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态。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秋”仍绾合“愁”字,如下录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1]。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2]。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3]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4]。

[1]“些”字在麻韵,前人多如此押。

[2]王安石《题舫子》:“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3]酒店挂青帘作为幌子。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

[4]结句言桃李愁风雨,而菜花之不愁风雨,意在言外,对比形容,清新明朗。

又.鹅湖[1]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2]。一丘一壑[3]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4]。

[1]“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以东晋人龚氏曾居山蓄鹅得名。

[2]“书咄咄”,近注家多引《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自是较早的记载。但殷浩实是个官迷,热中名利的人,本传上文说他“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流放之戚”,好像十分恬淡,实际全是矫情,所以才有这四字书空的怪态。史家对此,连类而书,不加按语,意自分明。且下文更写他闹了个大笑话:“后(桓)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就作者生平固不会以殷浩自比,即以本词所表现闲适恬退的心情,亦不应引用这样的故事。故虽借用字面,意却无关。这和“且休休”只是一句话。且者,连结之词。《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图所作《休休亭记》,解“休休”的意义为:“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与词意相合。又本传云:“因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东北楹曰:‘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 ’”殆即为稼轩此语所本。至于司空图歌中的“咄咄”,仍可与原来“书空”故事有关,但他不过只采用“咄咄”两个字,自属无碍,与这里情形不尽相同。

[3]《汉书.叙传》载班嗣的书简:“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又《晋书.谢安传》亦有“放情丘壑”之文。

[4]俞文豹《吹剑录》引这两句,以为陈秋塘(善)诗。陈辛两人年代相差不多。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此条,并附有按语,疑为稼轩的词误入陈氏集中,说可参考。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筋力上楼知。”诗语简而概括,衍为长短句顿觉宛转多姿,亦诗词作法之不同。懒上层楼,虽托之筋力衰减,仍有烈士暮年的感慨,参看作者他篇如《念奴娇》、《丑奴儿》等。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1],锦襜突骑渡江初[2]。燕兵[3]夜娖银胡[4],汉箭朝飞金仆姑[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6]。却将万字平戎策[7],换得东家种树书[8]。

[1]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春风旌旗拥万夫。”

[2]首两句,指绍兴三十二年,作者二十二岁以五十骑突入金营,擒叛将张安国,献俘行在事,见《宋史》本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

[3]“燕兵”“汉箭”为对偶,就国家言之,则谓之汉,从当时中原豪杰、作者统率的起义兵将(如本传称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以地望言,则谓之燕,实为一事的互文。或释燕兵为“北方兵士,戒备森严”,指敌人而言,于词义恐非。“夜娖”“朝飞”为对偶,昨晚今早,相承而言。亦一件事的两个阶段,详下注。

[4]“娖”通“擉”,整理。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下:“今人办人从行李之类,其言曰‘整擉’。盖用‘娖’字。”《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今五国各官骑百人,称娖前行。”注:“娖,音楚角反。称娖,犹齐整也。”(朱书即引《后汉书》,文略误,今改用原文。)“胡”,箭袋,亦作“胡禄”“弧簶”,并同。“银”指袋上的妆饰。“夜娖银胡”,言乘夜严装,为朝袭的准备。

[5]“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6]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须。”

[7]“万字”,犹言万言书。作者屡上封事,今尚有《美芹十论》等篇存集中。《新唐书.王忠嗣传》:“因上平戎十八策。”

[8]“种树之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东家有大枣树”见《汉书.王吉传》,盖参错用之,表示他暮年的不得志。

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1]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2]。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3]。笑尘劳三十九年非[4],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5]。楼观甫成人已去[6],旌旗未卷[7]头先白。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8]。

[1]杨济翁名炎正,杨万里族弟。

[2]韩熙载《奉使中原署馆壁》:“梦中忽到江南路。”

[3]《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约)好财,阮遥集(孚)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两”,亦作“緉”。“两”“緉”“量”,字通。“几两”,即几双。

[4]淳熙五年(1178)作者三十九岁。《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又《庄子.则阳》、《寓言》,并有“行年六十”“五十九年非”之文,《则阳》称蘧伯玉,《寓言》称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