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悲剧中提纯李煜(第2/5页)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位大胆率真的词人,竟然把自己与情人约会的情景写入词中,其情其景活灵活现:月暗花间,思念情人的少女抑制不住内心的期待,去与情人约会。因为怕别人知道,少女脱下金缕鞋,只穿着袜子,轻轻地溜过寂静的宫殿台阶。见到情人,依偎在他怀里,因为激动,也因为害怕,身体竟止不住地颤抖,娇姿美态,令人爱怜。

不过,不谙世事的少女似乎并不像李煜词里描写的那样谨慎小心。周后在病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妹妹站在自己床边,她惊问道:“你什么时候来的?”天真幼稚的少女不假思索信口回答:“已经来了几天了。”听到这话,周后一言不发,把身体转了过去,再也没有转过来,一直到死。

娥皇死后,李煜十分悲痛,也许悲痛里也有些内疚吧。他写了很多诗词表达对周后的怀念,称自己为“鳏夫煜”。

娥皇死后三年,李煜立娥皇的妹妹周薇为皇后。后来为了区分,人们便称娥皇为“大周后”,称她的妹妹为“小周后”。

很多人对李煜娶小周后的事情不无微词,清代一位诗人甚至讽刺说:

别恨瑶光付玉环,诔词酸楚自称鳏。

岂知刬袜提鞋句,早唱新声菩萨蛮。

皇帝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一时间成为士庶茶余饭后谈不厌的话题。这时候谁也不会注意到,南唐金陵城里,有一个书生已经多次科举考试落榜了。而他的落榜,将直接改变这个江南小朝廷的命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十世纪末的这个秋天,游荡在金陵城里的樊若水觉得这也是自己人生的秋天,因为,他又一次名落孙山。

樊若水不相信,自己的落榜是因为自己才华不够。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以神童自许,长大之后,也想通过科举入仕,光耀门楣。可是,一次次的落榜已经使他看到了这个小朝廷太多的腐败和黑暗,也更让他觉得,即使在这个偏安江南的小国谋得一官半职,将来也无任何前途可言。于是,这个走投无路的书生开始酝酿他一生中最冒险的一步棋:投靠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宋。

樊若水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崛起于北方,先后已经灭掉楚、荆南、后蜀和南汉等诸国,势力越来越大,南唐肯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但是长江自古为天堑,阻挡住了大宋的猛将雄兵。三国时西晋王浚是从长江上游造船,沿江东下,才灭了吴国,但是造船财力时日都耗费太多,这也是赵匡胤迟迟未动手的原因。樊若水想,如果能在长江上架设浮桥运送军队,那么大军如履平地,攻下南唐岂不是易如反掌?于是,樊若水暗自计划要设计出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作为见面礼,送给宋太祖。

从那时起,长江边上就多了一个神秘的渔翁。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更没人知道,这个渔翁经常在别人没有注意他的时候,偷偷划着船,带着丝绳,把丝绳拴在东岸的礁石上,然后划船到西岸,以此测量江面的宽度。

开宝三年(970年),这个渔翁消失了。没人知道,这个叫樊若水的书生逃到了汴梁,向宋太祖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上面将长江采石一带的险要曲折标明清楚,尤其对江面宽度更是标注详细。宋太祖大喜,决定采纳樊若水的建议,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攻打南唐。(知古尝举进士不第,遂谋北归,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宋史·列传三十五》)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派遣大将曹彬率领大军出征。宋军先在长江荆湖一带打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砍伐巨竹,做成巨大的缆绳,扎制竹筏。依照樊若水的建议,宋军先在石牌口架设浮桥,然后把浮桥运至采石,只用了三天,一座巨大的浮桥便出现在采石江面,“不差尺寸”。

当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李煜怎么也想不到,被自己视为不可逾越的长江天险,竟然被一个落第的书生给攻克了。危急之下,李煜派大臣徐铉前往汴梁求和,徐铉见到太祖,说:“李煜侍奉陛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陛下为什么还攻打南唐呢?”太祖说:“难道父子还要分得这么清楚吗?”徐铉竟不能对。同年十一月,徐铉再次入奏,只可惜,宋太祖冷冷地吐出了霸气十足的十个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金陵城被宋军围困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李煜也曾对战事抱有过各种各样的幻想,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他命令上江的南唐军队驰援都城,但是这支军队一与宋军交战便全军覆没;笃信佛教的李煜甚至还搬出一位高僧,企图以“佛力”迫使宋军退兵,这当然只能成为一场闹剧。李煜曾经说,城破之日,他要自焚殉国,可是,当这一刻真的到来时,这个多情的词人没有勇气自杀,而是肉袒面缚,投降宋军。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谁都知道,这一去,便是诀别。大厦已倾,山河已改,曾经富庶繁盛的南唐已经成为历史书上一个逝去的名词。在翰墨和温柔中长大的皇帝,初一接触战争,便输得彻彻底底,毫无回旋余地。南唐的皇帝,成了大宋的“违命侯”,开始过上了“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囚徒生活。在他以后的记忆中,总是出现辞别故国的那一刻,与宫娥垂泪告别。苏东坡曾经对这一句颇有微词,他说:后主国破家亡,应该是在宗庙前痛哭之后离开,怎么能垂泪对宫娥,听教坊别离曲呢?

也许,这恰恰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煜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只是一个穿着皇袍的词人,而词人的本性决定了他的懦弱和迟疑,也决定了他的率真和多情。辞别宗庙的是皇帝,辞别宫女的是词人。而此时,李煜脱下了皇袍,一个真正的词人踏上了宋词之旅,并且用自己和着血泪的足迹,为后来的词人们标出了通向未来的路。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