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推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

或许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会恼羞成怒,并厉声责问:到底有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论?

有时候,追求完全正确可能是一个误区,现在应该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只用简洁单一的理论不可能完全解决肤色问题,就算强大的性选择理论也不行。我们应该抛弃对单一理论的偏好,那在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中或许可以,但在生物进化领域,特别是人体进化方面看起来困难重重,对于极度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综合的理论解释。

前面所提到的各种理论,可能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的因素会对人类的肤色施加不同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才导致了肤色现象的复杂性。比如黑色皮肤在丛林中可能确实具有伪装效果,特别是在没有房屋的年代,人们夜晚都在外面睡觉,黑色皮肤可以彻底融入黑色的夜晚,被夜行的肉食动物发现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白色皮肤相对而言肯定更加危险,所以进化出来的时间最晚,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穿衣服,并且住进了山洞等简陋的住所——白花花的肉体在夜晚不会再成为醒目的靶子。

既然每种理论可能都有点儿道理,就需要看哪种因素在哪些地方影响更大。比如,在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地区,女性就处于两难境地,她们一方面承受性选择的压力,想努力保持美白,同时又要保证在妊娠期制造更多的维生素D;另一方面,她们又必须变黑,否则强烈的紫外线将破坏她们体内叶酸的正常储量。她们最终呈现的肤色,就是取得了平衡的最佳肤色。

可以认为,性选择应该也必须与自然选择达成某种妥协,所以,人们不能放任对白色皮肤的喜爱而置自然选择于不顾,也不能任由自然选择留下越来越黑的皮肤而罔顾性选择的偏好。人类应该在白色皮肤的性感与黑色皮肤的健康之间寻找平衡,受此制约,赤道附近显示了较黑的肤色,但又不至于如煤炭般漆黑。

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变黑,而斯堪的纳维亚人为什么又会迅速变白,可能只是变黑与变白的速度真的不同。对人类而言,变白容易,变黑更难。因为变黑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更大,变白则相对较小,其根本的原因是维生素D比叶酸更重要。换一种表达就是:变白比变黑更重要。

变白更重要的意思是,人们总是希望变得更白,就像所有人都想得到黄金,所以黄金很重要一样。而重要的东西总是首选的东西。偏爱白皮肤的审美情趣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中等肤色地区,变白更容易得到优秀的配偶,变黑则相反。在控制色素的基因层面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变白的根源是失去黑色素基因活性,变黑则是获得黑色素基因活性。现在已经知道,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有好几个,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合成出适当的黑色素。所以,变黑更为复杂,而变白则相对简单得多,因为失去某个东西比得到它要容易得多。如果变黑是逆风而行,变白则是顺势而下,花费的时间当然要少。因而,斯堪的纳维亚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变得更白,而印第安人却没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变得更黑,不是他们不想变黑,而是很难获得复杂的黑色素基因。

可以想象,随着交通的发达,未来的世界人群流动幅度越来越大,非洲有了大批白人,美洲也有了大批黑人。假以时日,各种肤色的人都混合在一起生活繁衍,肤色就会越来越趋向于中和。

但无论到哪一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地球人的皮肤时,恐怕都不会只看到一种颜色。肤色毕竟不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还与我们的品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的品位有着如此巨大的天差地别,肤色也必将继续保持五彩缤纷的多样性。

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肤色的所有意义,培养各种各样的审美观,我们还需要强大的认知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类直立行走之初就已悄然构建,并最终展示了伟大的成果,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如果没有发达的大脑,裸露的皮肤展示的肤色诱惑就将失去重要的审美价值。

展示性感并理解性感,一直是推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