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不是那么容易练成的(第2/2页)

另一个制约一妻多夫制的因素是实力,雌性应该有能力掌控雄性,光靠嘴说肯定不行,所以雌性的身材必须要比雄性高大,只有这样才能控制雄性之间的争风吃醋,并强迫它们完成抚育后代的任务。

现存一妻多夫制社会分布相当零散,却有着大致共同的特点:丈夫之间多为兄弟关系,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毕竟几个男人都是兄弟,彼此有一半基因相同,他们之间的雄性竞争冲动将被亲缘关系部分化解——就算后代不是自己的,也必然是自己兄弟的。所以,各个丈夫都会尽心抚养后代,对家庭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负责任的家伙很难进入妻子的房间,毕竟人家床上不缺男人。

兄弟共妻对女性的挑战降到了最低。作为唯一的妻子,她不必依靠武力维持丈夫之间的和平,但并不意味着对女人没有要求。有人错误地以为,在一妻多夫制家庭,理想的女性形象应该是温柔和顺,服从所有丈夫的意愿,从不表露自己的欲望,从不引起夫妻争端。但那明显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如果每个丈夫同时对妻子提出行房要求,则妻子必须做出选择。所以,一妻多夫制家庭的女人虽然不必像鬣狗那样粗暴蛮横,依靠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体魄平息丈夫之间的矛盾,但至少也应该比较聪明强势,有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根据一些社会工作者的田野调查结果,那些女性往往也确实极具主见,她们勇于面对复杂局面,在几个丈夫之间纵横捭阖,恰到好处地拿捏各位男人的优缺点,因势利导、刚柔相济,把不必要的矛盾化解于无形。聪明的女人是维系多夫制家庭的重要核心,男人只是支柱。

尽管如此,一个妻子不可能平均躺在所有丈夫的床上,因为供不应求,家庭矛盾必然存在,此时就要有人做出妥协。比如在同房时,年长的丈夫会比较谦让,主动给年轻的弟弟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看似是道德问题,其实是自然问题,因为年纪越大,精力越有限,弹药储备不足,竞争能力也随之下降,谦让是必需的,而不是应该的。

大凡采用一妻多夫制的地区都比较偏远封闭,比如地处高原旷野或深山峡谷,那里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零散而贫瘠,获取的生产资料往往仅够生存,所谓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男人的双手根本忙不过来。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男人除了相互斗争,最好的策略就是互相妥协。兄弟之间没有自相残杀的必要,因而也更容易达成妥协。纵然有的男人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发奋图强要竞争更多的资源,却极有可能得不偿失,甚至血本无归。在偏僻的地区,可供选择的出路并不多,同时意味着得到女人的机会也不多,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如果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女人,得到部分女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他们接受了共妻的命运。

一妻多夫制为什么没有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呢?答案仍然是自然选择,限制一妻多夫制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文化观念,而是后代数量不足。

客观而言,在恶劣的环境下减少生育数量本来是适应行为,共妻制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早在明朝时就有笔记指出,夷蛮之地的一妻多夫家庭养育不蕃,影响人口增长。现代科学调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据坚赞才旦在《真曲河谷一妻多夫家庭组织探微》中的统计:一妻二夫制家庭每个男子的平均得子率是2.26;一妻三夫制的平均得子率是1.5;而女人平均得子率都是4.5。这正符合一般原理——女子多夫并不能提高后代生育率,男人多妻则可能增加后代数量,而共用一个妻子时,后代数量当然随之减少。总体而言,一妻多夫制确实有助于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但人类社会不会因此而接受一妻多夫制,真正开放的一妻多夫制婚姻几乎不存在,否则所有丈夫都会推卸抚养后代的责任。除非这样的社会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比如指定某个特定的角色代为抚养,这个特定的角色往往是孩子的舅舅。当然,孩子舅舅的孩子也必须由孩子的舅舅抚养。这种复杂的代理关系中间环节太多,必然影响抚养效率,远没有父亲直接抚养更让人放心,所以并没推行到全世界,只在某些地区残存,比如泸沽湖畔的走婚制,舅舅会对所有姐妹的孩子负责。他自己的孩子则交由别人负责,当然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