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日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7月30日。2007年的这一天,英格玛·伯格曼导演与安东尼奥尼两位大导演同年同月同日去世;1947年的这一天,阿诺·施瓦辛格出生,生日快乐!1992年的这一天,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

|伟大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去世|

英格玛·伯格曼没有在美国导演过电影,没有导演过好莱坞电影,所以他可能不被年轻人熟悉,因为年轻的一代都是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是看着施瓦辛格的电影长大的,但英格玛·伯格曼应该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实际上电影除了娱乐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世界电影史上有很多大导演都不是在好莱坞拍电影的,包括美国的一些载入史册的大导演,但他们依然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他们的名字依然载入了世界电影史。美国电影严格地说分成了好莱坞电影流派和纽约电影流派,纽约电影流派就是把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那个流派,而好莱坞电影流派是把电影作为工业产品以及娱乐产品的流派。在美国的纽约派大导演中,每一个人几乎都受到了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影响,如纽约派大导演伍迪·艾伦。英格玛·伯格曼导演可以说是把存在主义融入电影中的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一生拍了六十多部电影,他的电影风格是典型的存在主义,在电影中讲的都是信仰的丧失、人类的孤单、存在主义等等。

我当年学电影的时候,曾经在电影资料馆里坐了一个星期,把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电影全部看了一遍。其实不光是我,每一个学电影的,不管你是在美国的电影学院,还是在中国的电影学院,或者在波兰的电影学院,更不用说在瑞典的电影学院(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人),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都是必须学习的。我在看了英格玛·伯格曼所有的电影之后,觉得他最好的电影跟在电影史上大家公认的那几部电影还不太一样,大家一般公认英格玛·伯格曼最好的电影有《第七封印》《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等等,我最喜欢的他的电影是《夏夜的微笑》。可能我是一个比较温暖的人,我比较小资而温暖,我没有那么强烈的那种绝望感,所以我看《第七封印》的时候,就觉得这部电影太绝望了,包括后来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呼喊与细语》,我都觉得太残酷了。这可能也是我始终成不了大师的原因,因为我只能拍拍我自己喜欢的那些小玩意儿,而大师得有残酷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伯格曼的电影充满了那种绝望的基调,大家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别去看,心情好的时候看两部还不错。

尤其我推荐大家去看《夏夜的微笑》,这是一部没有后期那么绝望的电影,还是挺美好的。

伯格曼一生之勤奋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他一生拍了六十二部电影,导演了一百七十部舞台剧。伯格曼在瑞典不光以大导演成名,他还是一个杰出的舞台艺术家,他导演的戏剧是瑞典最主要的文化代表之一。英格玛·伯格曼长期合作的那些电影演员,实际上就是在剧院里那些演出他戏剧的演员。大的导演通常都会这样,他就是喜欢这几个演员,就一直带着这几个演员演,除了在好莱坞成功地和瑞典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合作过一部电影之外,其他的电影基本上用的都是舞台剧中的那些演员。英格丽·褒曼是一直演好莱坞的那种商业电影的,回到祖国瑞典的时候,英格丽·褒曼已经很老了,她和英格玛·伯格曼——两位瑞典世界级的大明星,曾经合作过一部电影,但是并不是很成功。

伯格曼曾写过一本书,我看过不同的版本,翻译成中文有的叫《镜与灯》,有的叫《魔灯》,那是伯格曼导演写的自传。这部自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甚至比他的电影给我的影响更深。在这部自传中,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说教堂倒了,大家都看见了,可是有很多人就到处去喊教堂倒了、教堂倒了……

敲锣打鼓地到处去说,你知道吗?教堂倒了,你知道吗?告诉你教堂倒了啊,好绝望,好绝望。那些连教堂倒了的轰然大响都没有听见的人,能听见你的一点儿呐喊吗?教堂倒了是多么大的声响,那些人没听见,他们就是聋子。你就不要再去到处喊说教堂倒了,你应该去做什么呢?应该俯身去捡起一块砖,再捡起一块砖,虽然你知道这个教堂不可能在你手里再建起来,但是你总是要做一点儿努力,哪怕砌一块砖……这段话给了我特别大的冲击,每一个做艺术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非常依赖于前辈大师的灯塔。伯格曼导演就是这样的灯塔,不光是我,包括伍迪·艾伦,包括日本很多大导演,都把伯格曼导演视作灯塔。《魔灯》这本书当时给了我重大的影响,后来我就非常不愿意写,或者不愿意去拍那些呐喊的东西,因为我觉得伯格曼导演说的对,那些连教堂倒了都没有听见的人,他们就是聋子,你冲他呐喊,你的声音还没有教堂倒的声音大,他们能听得到吗?那你应该去干什么呢?你应该去写一些人性的美好,写一些温暖、纯良的东西,所以包括我自己写的音乐,都是那种比较温暖的东西,我从来不去写那些呐喊的东西。当时在北京,我还跟做摇滚乐的人做过一次辩论,大家知道摇滚乐就是去呐喊,但是你能叫醒谁呢?你还不如去写一些温暖纯良、人性美好的东西,慢慢地再把教堂的砖一块一块地重新砌起来,因为所谓教堂代表的就是敬仰,其实都是最美好的东西。伯格曼这本书带给了我重大影响,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现在的版本。如果搜《魔灯》的话,可能也会搜到另一个中文版本,所有读艺术、搞艺术的年轻人,都应该去看一看。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去世|

意大利的导演安东尼奥尼,是跟伯格曼导演同年同月同日一起携手离去的。

安东尼奥尼其他的电影作品我就不多说了,他也属于典型的艺术导演,最重要的是他曾来过中国。在“文革”的时候,安东尼奥尼来到了中国,回去后还拍了部电影就叫《中国》,后来这部电影遭到了狠狠的批判。我记得当年妈妈回到家里曾跟我说,我们那里有个军代表,这个军代表是个安徽人,他说有一个反动的导演叫作安东尼奥尼,然后批判他如何丑化中国等等。大家都知道,“文革”的时候,中国有很多大院、大学都被军代表管理,这个军代表批判的就是导演安东尼奥尼,这让大家对他的名字非常熟悉。其实安东尼奥尼在《中国》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大型纪录片中(上集拍北京,中集拍河南林县与江苏南京、苏州两市,下集拍上海),既没有丑化中国,也没有美化中国,只是非常客观地记录了1972年中国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