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4月23日。1928年的今天,秀兰·邓波儿出生。1949年的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200年的今天,大思想家朱熹去世。再有就是今天是世界阅读日,跟大家分享一下阅读的经验。

| 秀兰·邓波儿的智慧 |

秀兰·邓波儿在我们心里永远是个头发卷卷、非常可爱的小孩。她出演电影时正值战争年代,那些电影抚慰了无数受到创伤的心灵。

秀兰·邓波儿是天才童星,演、歌、舞都很出色。童星都年少成名,大部分觉得成年后可以继续吃这碗饭,也不会干别的了,但秀兰·邓波儿不同。作为风靡世界的童星,继续演下去其实并没有问题,但是她走上了重大转型的道路,选择读书,最后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外交官——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驻加纳大使、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大使是最高级别的外交官,说明秀兰·邓波儿是个一生都很有智慧的人。美国还有一些星途走得比较好的童星,比如童年时演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丽·波特曼,长大以后被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录取,还成为了奥斯卡影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是童星出身,成年以后成功转型为一名优秀的演技派明星,与许多大导演合作,后来成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御用男主角,出演很多重量级电影。

总的来说,童星的个人命运往往并不是非常幸运。我们国家也有很多童星,长大后虽然还坚持在这个行业里,但是转型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大部分童星最后都默默无闻,还有人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有的成了那种天天曝绯闻的明星。少年成名万众瞩目,很容易就挣了一堆钱,自己定位出现问题,就开始叛逆。

我做评委的时候,经常看到大量父母怀着极高的热情让自己的孩子唱歌、跳舞,加入娱乐圈。其实家长们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到底有多少童星最后拥有幸福的人生。为人父母首先应该想让孩子一生都幸福,而不是想让孩子出多大名、挣多少钱,最后婚姻可能不幸福,事业也可能不顺利。当童星时万人瞩目,但长大后可能演配角,越来越没有曝光率,最后走不上红地毯,那种失落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毁灭性的影响。所以我经常跟那些拼了命把孩子往这行里送的父母说:这个行业在全世界都是最残酷、竞争最激烈的,有时候吃人不吐骨头。所以你们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要让孩子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秀兰·邓波儿是最好的榜样,希望真的成了童星的人向她学习。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1949年的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时南京已不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国民党知道大势已去,把首都迁到了广州。当时南京城里的很多大使馆也都跟着迁走了,但美国大使馆留下了。

冲进南京总统府把红旗升起来的部队是三十五军,当时属于三野,实际上是短短几个月前济南战役时才起义的一支国民党部队。这支起义部队的军长叫吴化文,后来他还是第三十五军的军长。吴化文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人物。最开始他属于西北军,后来背叛西北军投靠蒋介石。抗战期间背叛中华民族,成为伪军。抗战结束后又被收编成国民党军,但当时是极不受重视的杂牌军,所以在济南战役的时候,他又开始动摇,最后终于做出明智选择,投向人民的怀抱。

当时我们对起义部队的待遇是官还是官、兵还是兵,建制还是原来的建制,只是番号改一下,吴化文带领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就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最后就是这支部队第一个冲进南京的总统府。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我军很公平。正常情况下,按说这样的荣誉无论如何也要给一支经历过长征、经历过抗战、经历过各种艰苦战斗的老红军部队,但最后就是谁先打到谁先来。当时南京几乎没怎么打,就是看谁跑得快,结果是第三十五军升起了这面红旗,解放了南京。

| 严蕊和朱熹 |

1200年的这一天,大思想家朱熹去世。我个人不太喜欢朱熹,其实倒不是因为“存天理,灭人欲”,那也不是朱熹提出的,那是从西汉开始长期束缚中华民族的礼教,朱熹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位。我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当然非常排斥这套封建礼教的体系。

我不喜欢朱熹,主要是因为《卜算子》,这首词能排到写得最好的宋词前十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是名妓严蕊写的。当时朱熹搞文字狱,排斥政敌,把政敌的情人严蕊也一起抓起来下了狱。而且严蕊在狱中备受折磨,直到朱熹离任。朱熹的继任者是岳飞的儿子,清查前任是否有冤案,于是提审严蕊说:“你自己给自己来辩护,如果我觉得行,今天就放了你。”严蕊当庭写了这首词,而不是坐在家里殚精竭虑写出来的。这首词确实很伤感。我是文艺青年,再加上本来就同情女性,所以对朱熹始终没有好感。

| 世界阅读日 |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据最近一次调查,犹太人一年要读60多本书,日本人一年要读40多本书。我们中国人 2005年人均读4.5本书,2008年人均读4.72本书,2009年人均读3.88本书,2010年人均读4.25本书,2011年人均读4.35本书。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但这个统计有一个很狡猾的地方,统计的不是美国人而是犹太人。全世界只有一千多万犹太人,一半以上在美国,还有许多在以色列。美国的六百多万犹太人实际上就是美国的精英,有高等学历的犹太人比例超过美国普通人群的一倍以上。据我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的感受,美国人也不是很爱读书。聊天主要话题是体育,美国人很爱看球,然后偶尔聊聊娱乐,基本上就这两大爱好。印象中大家唯一能一起聊的一本书就是《哈利·波特》。但美国是一个尚武民族,是横枪跃马的欧洲移民后代。我们不去跟美国人比,而应该跟我们自己比。

欧洲很多国家,军人、骑士地位很高,日本也是武士排在最前面。而我们是“士农工商”,读书人排在第一,兵已经不知排哪儿去了,我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读书立国的民族。今天人均一年读四本书,好还是不好呢?这个由大家自己去想。我并不认为读书多就一定好,过去大家从小就读“三百千”、“四书五经”,也没有让这个国家繁荣富强起来。而美国大家聊着体育,却成了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所以到底要不要读书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