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页)

掐指算来,杜老师已卧床十年了。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萌动前往探望的心愿,但理智总在提醒和警告我,探望老师的学生一定络绎不绝,时间还长着呢,你就别去凑热闹啦!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去看望老师的冲动格外强烈,有几回我差一点穿上衣服准备出门了,又是一种冷峻的声音制止了我的脚步:冲动是魔鬼!我不得不重新坐回沙发上,掐着虎口和大腿,让自己的血液尽量调整到正常的流速,脑袋不能过热。中间至少有两次,我的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说先生提起了我,似乎有嗔怪我不去探访的意思。并且这位同学还约我方便时一起去老师家里坐坐,我迟疑了一阵子,十分为难地向他解释我最近太忙了,等有空一定去拜见他老人家。然而,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晃竟过去了十年。

我很惭愧,也很自责。我准备写一篇回忆文章,用真诚感人的文字纪念他,向他表达我深情的哀思。

文章从何写起呢?我只能实话实说:“我与杜先生是邻居,住在同一幢公寓同一个门洞的同一层,他住6 号,我住7 号……”

请不要指责我,我的文章只写了一半就中断了。因为我父亲病了,已住院近两年。我是从网上看到的。在教师节前夕,一位省级主要领导去医院里慰问他老人家,还登了照片。父亲也是位专家,名气与我的老师杜先生不相上下。但他并不与我住一起,而是住在大楼的另一头。虽说距离略显远了点,我还是决定先去看看他,然后再把那篇追忆文章写完。

新闻线索

“消防中心着火了!”新闻热线的电话里传来了一位男子急促的声音。

“说出具体位置。”我边问边把记者采访包挎在了身上。

“在莲花门西街76 号。”对方气喘吁吁地说道。

“什么时间?”我问。

“大概10 分钟前,我正好路过那里,发现大火从后院蹿出。”那位男子很着急。

“好!谢谢你提供的新闻线索,请你明天上午10 点到晚报社来领取报酬。请你把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诉我。”我急着四处找笔和纸。

“我姓魏,用的是公用电话,你们能给多少钱?”对方问。

“一百块!”我答。

“才一百块,这不是一般的火灾新闻啊!你有没有搞错,这可是消防队着火了。我又是第一时间向你们报告。怎么也不止一百块吧?”对方在讨价还价。

“对、对、对,魏先生,你说得对!我现在需要马上赶到现场,如果你说的是事实的话,这条新闻线索确实值钱,至少会给你五百块。”

“绝对是真的,大火正着着呢!说定了,五百块,我明天去领。”对方挂了电话。

我赶到现场时,大火刚被扑灭,浓烟还在冒着,看来损失不算大。消防队员们正在垂头丧气地清理火场。“×× 市消防中心”的大牌子被火烧得变了形,但字迹依然清晰。我赶紧抓拍了几个镜头,采访了几个目击者。

当日赶印出来的晚报把这次事故的消息放在了头版显著位置,还配发了几幅照片,特别是“消防中心”那块大牌子在浓烟和消防队员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具有讽刺意味。

第二天,那位姓魏的男子应约来到了报社,高兴地领走了500 块钱。新闻线索提供人奖励制度的建立确实很有效果,我和同人们再一次慨叹道。

五天以后,正巧还是我值班。新闻热线的电话又响了,我拿起话筒:“喂,这里是新闻热线,有话请讲。”

“喂,我姓魏。”对方的声音很急促,“前几天,消防中心着火的案子破了,是人为纵火,嫌犯已被公安局抓获。”

“喂,喂,喂,你是谁?”还没等我问明情况,那边的电话就挂上了。听声音有点熟悉,有点像前些天那位提供消防中心火灾新闻线索的男子。

我急忙赶到公安局,请求采访犯罪嫌疑人。

警察一边审查我的记者证件,一边调侃说:“你们记者的鼻子可真灵,比我们的警犬反应得都快。行啊,看来不是吃白饭的。”

等了将近三个小时,我才被获准前往一个看守所采访。

在预审室里,我第一眼就认出了那位纵火嫌疑犯——正是当时提供新闻线索的那位“魏先生”。

“刚才是你打的电话吧?”我不解地问。

“对、对、对,正是我,这次能给多少钱?”姓魏的有些迫不及待了。

“先别说钱,你是怎么给我打的电话?”我越发迷糊了。

“他们抓捕我的时候,我知道跑不掉了,就冲到一个公共电话亭里给报社打了电话。刚说了两句,警察就一拥而上把我按倒了。”听口气他有些遗憾。

“消防中心的火是你放的?”

“是的。”

“为什么?就为了领那500 块钱?”

“不光是为了钱,消防队着火了,你不觉得有意思吗?

多好玩啊!太有趣了。新闻得有刺激性,生活也需要刺激,你说对不对?你该谢谢我才是,说不定你拍的照片还能获得新闻摄影大奖呢……” 他兴奋得两眼放光。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姓魏的犯罪嫌疑人曾经读过大学新闻专业,大三时因病退学。

夙 愿

“我不愿意当官,我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老师逢人便讲。课堂上,开会时,只要一有机会他就重复他已经讲过上百遍的话题。

老师去世时享年75 岁,我最后一次听他表白,大约在他死前一年,也就是他74 岁的时候。那一天是他的生日,我记得很清楚。我和几位同学去祝寿,像往年一样,送去了一个大大的蛋糕。

老师很兴奋,一边嗔怪我们太破费了,一边动手切蛋糕。喝酒时,他批评我们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很多人都比你们有本事、有能耐,只是他们不愿意选择当官而已。”我们点头称是,但对于老师把我们这几个小科长、小处长也称为“官”,心里总不是滋味。

“比方说我吧,”老师的话匣子一打开就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读中学时老师曾让我当班长,我不干,好事要让给别人。后来就选了一个成绩比我差的人当班长,这个班长毕业时被推荐进政府当通讯员,再后来他当上了市长,离休时是市里的政协主席,占了不少便宜。

“大学毕业时,我可以进机关,可我不愿意当官,这你们是知道的。我坚持留在学校教书,同学中凡是毕业进政府部门的,后来都当上了局长、司长,还有两个当上了副部长。他们个个威风,哼!

“1962 年7 月,系里让我兼任办公室主任,我表示自己志不在此,水平也不够,就把位子让给了我们教研室的老董。他后来放弃了教学,慢慢爬到了学校秘书长的位置,住房比我大多了,工资也比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