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思维(第2/2页)

今再浅白言之,若由纯知识的探讨,则彼我死生自成两体对立。加进了情感,则死生彼我自然融会成为一体。实则此一体,非有情感,则无可经验。而兼有了情感,则自无主客之分了。又试问如柏格森言记忆,使无情感,又何来记忆呢?今再说及此种客观经验如何来统一许多主观经验之对立,在先秦儒道两家都用一道字,而佛教之华严宗则改用一理字,创为理事无碍之论来作说明。每一事就其事之本位,即每一事之主观性言,则与别一事为对立。就其事与事间之条理言,则事与事之对立消失而形成为一种统一。所以说一理万事。每一事是一经验,集合万事散殊之经验,而成一客观经验,使可经验到一理。所以说一理万事。每一事是一经验,集合万事散殊之经验,而成一客观经验,便可经验到一理。所谓客观经验者,乃在此万事中抽出一共通条理而统一此万事。否则万事平铺散漫,势将转入这这如如之境,此则为一种纯经验。又否则必然超出于万事之上,或深入于万事之里,而另求统一,则为宗教与哲学。今则不超于万事之上,不入于万事之里,只就万事而在其本身上籀出其相互间之共通条理,认识其相与间之联系而统一之。故理不在事之上,亦不在事之后,乃只在事之中,只就于事之本身中寻统一,故为真统一而非对立上之统一。此后朱子即颇采华严宗言,而倡理气同源论。惟朱子言性即理也,性之内即包有情。又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亦仍把此理字观念兼容到内心情感上来,不失儒家之大传统。故其言大学格物致知必以吾心之全体大用与众物之表里精粗并言。则试问哪有撇开情感而可我心之全体大用的呢?

故经验中必兼情感,而思维则只紧贴在情感上,此则惟中国儒家为能畅发其深义。故西方哲学思维都属无情的,即言其宗教信仰,生人之对于上帝似若有情,实亦无情,惟其思维信仰无情,故经验亦无情。道佛两家,道家属思维,佛家杂有信仰但亦多偏于无情。惟儒家则经验思维皆有情,故遂为中国文化之大宗。

至于儒家如何把握此原则而在其内心上善用一番培养运使的实地功夫,则尤其在宋代理学家后更多采纳了道佛两家之经验,此处则不再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