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译者序(第2/2页)

在这部作品中,德波顿对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表达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浪漫主义的理念看似美丽,但对于人性的认知过于乐观,过于强调婚姻的精神体验,将爱情的意义局限在依靠本能寻找所谓灵魂伴侣,而无视更实用更富指导意义的心理学分析。浪漫主义从来不讨论爱情的实际层面,认为现实生活在爱情中毫无位置,这便为婚姻埋下了隐患。对浪漫主义而言,恋人之间应该出于本能地彼此理解、心灵关照,它错误地将读心术视作爱情的核心本质。德波顿认为,浪漫主义只是将人类对爱情的期许上调到最完美状态,却根本不能提供实现此种完美状态的可靠方法。故而,如此种种的浪漫主义理念,对我们维持长期恋爱关系的能力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而若要获得成功的爱情,就必须背离催生爱恋的许多浪漫主义理念。

在批判浪漫主义的同时,德波顿也提出一系列充满实用主义的理念。

对于爱情的解读,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在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里……爱情首先是一种对对方优点的钦佩感。爱情是一种迎面邂逅美德时的激动。

首先,他推崇更健康的、古希腊人的恋爱哲学: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美德与成就的倾慕;爱情是一个相互教育、让彼此变得更好的过程。

孩子气并非为孩童所独有。成人——在咆哮之下——也会时而淘气、犯傻、异想天开、脆弱不堪,或歇斯底里、恐惧不已,寻求着安慰和宽恕。

对德波顿而言,成功的爱情,需要人们认识到:成年人也存在着儿童的特质,在对方焦虑脆弱时,我们需要像善待孩童一般仁慈地对待对方,给予抚慰,而不是从极端个人的角度来评判。

“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

德波顿指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相互合适是爱情的成果,而不是爱情的前提。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天使,最适合的伴侣并不需要方方面面的志趣都碰巧相投,而是该有智慧和优雅讨论品味的差异。当然,这依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他们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完美的。

……选择结婚对象,只是关乎选择忍受何种痛苦,而不可自以为已觅得良方,可幸免于这爱情的固有法则。显然,我们最终的宿命逃不开那个令我们梦魇连连的固定角色:“错的人”。

德波顿貌似是一个彻底的爱情悲观主义者。然而,细细思量,他其实更多在表达婚姻的终极意义:如果用完全理性的眼光看,婚姻确实很不合理,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灾难。束缚是成熟的前提,只有在自己无法轻易抽身时,才能实现某些方面的成熟。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然后正视与另一个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现实,便可令婚姻足够好。

爱情,是生生不息的话题,也是不朽的人生主题。在这场阅读中,无论自身的爱情体验和婚姻经历是否缺失,都丝毫不妨碍读者获得深刻的体悟:爱上很容易,只需一时的激情,维系爱情却很不容易,得需一生的修炼,我们该做的是打破幻想,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作为《爱的进化论》的译者,我曾有幸在15年前翻译他的《爱情笔记》。两厢对比,一脉相承的,是诗意,是幽默,是思想的饕餮,也是智慧的点染。

我起初着意于将小说的中文名定为《爱的时光轴》,是在于作者将爱情与婚姻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区隔(罗曼蒂克、围城之内、为人父母、婚外情……),勾勒出情感演变的时间轴线,并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种基于时间轴线的叙事形式,可以让读者在获得清晰的时间感的同时,深刻体味到爱情与婚姻的复杂和曲折。个人认为《爱的时光轴》作为书名,是对作品的文本主题和叙事方式较好的综合和提点。但和编辑老师多番讨论下来,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而沿用台湾版的译名《爱的进化论》,一来《爱的进化论》作为中文名,也很是妥切恰当,二来则为共情之故——台湾版本早于大陆出版,在德波顿的书迷中已颇有知名度。

《爱的进化论》一书,原文并没有任何注释,中文版中所有的注释,均是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特意查找了各类工具书添加进去的。

有人说,读十本书,若能有一句话对你有用,人生便可得到拯救。《爱的进化论》,一部充满智慧,揭示爱情与婚姻规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每一句都充满智慧,富有实用价值。来,一起读它吧,让它拯救我们的人生,尤其是爱情与婚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