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琉璃厂(第2/2页)

说到找书,那可是件有意思的事儿。等着送货上门的坐收要算是最基本的方式。看似简单,也还就真的等来过明版古书。走街串巷是这一行的传统,直到中国书店时期,收购员能一年两百多天在各地搜罗淘换散失于民间的古籍。从废品收购站,从农家的灶膛前,甚至从造纸厂的化浆池边抢救下珍贵版本的例子不在少数。他们无意中成了古老文化的守护神。

时光流转,一些传统的找书方式已经不存在了,就比如入大户。清末民初,很多丢了铁杆庄稼的旗人败了家,于是纷纷变卖家产。变卖家产也是有顺序的,最先卖的通常是藏书,然后才是字画、古玩,之后没的卖了才会卖房产。还有的人家老人原本是喜欢书的,老人过世,那些不成器的子孙们赶紧忙着分家。对于纨绔子弟来说,最没用的当然是书,不如把它变成钱分了。这些人家几辈子藏的书经常能有一屋子,甚至一座藏书楼。古旧书铺怎么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赶紧上门入户,以很便宜的价格整车拉回来。然后再认真遴选,里头还真藏着名人题跋、批校或抄录前人批校的印、抄本。

再比如老北京有摆摊儿贩卖各种旧货的鬼市,什么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古旧书籍应有尽有。当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能不能得着真东西赌的是个眼力。书铺的人也经常天还没亮就去赶南晓市,从“打鼓儿的”当破烂收来的旧书中精心淘宝。他们不会打眼,因为他们见得太多了,哪本书多少函,多少册,每页多少行多少字,刊刻特点及版本源流都能烂熟于心。真正的好货色是逃不过他们眼睛的。不错,作为商人他们练就这身功夫为的是赚钱,可他们却不自觉地担当起了京城文化的守护神。

而今,爱好古旧书的人尽管没那么多了,但那一缕悠远的书香依然萦绕着离高楼大厦咫尺之遥的琉璃厂。在那儿,有一群中国书店的老师傅们依然传承着我们民族智慧古老的牌记,默默地守望着那块读书人心目中神圣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