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第2/2页)

胡同幽静但不寂寞,安详但不乏味。老北京的胡同里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洋溢着各种抑扬顿挫的叫卖声,真是“九腔十八调”。那叫卖声虽无伴奏却极富节律之美,动人心弦。悠远绵长的旋律飘过高高的院墙,穿过四合院里的葡萄架,传进人们的耳朵。院子里的人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是做什么买卖的来了。

“清水嘞,杏儿嘞,不酸嘞,粘了蜜嘞!”——这是春天卖鲜杏儿的。“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哎哟!”——这是冬天卖糖葫芦的。

“硬面——饽饽。硬面——饽饽。”这旧日胡同深夜里凄凉、沉重的吆喝声不但被侯宝林写进了相声《改行》,而且被曹禺先生作为时代背景写进了话剧《北京人》。

也有的行当招揽生意并不采用吆喝的方式,而是使用简单的乐器。北京人管这叫“报君知”。比较典型的是卖酸梅汤的小贩手里的“冰盏儿”,两个黄铜做成的小碗在小贩灵巧的手里奏出清脆的打击乐,“叮叮叮——嚓嚓,叮叮叮——嚓嚓”,听着就觉得凉快。而剃头匠手里的唤头更动人心魄。一根半尺长的大铁钳子从两根铁皮叉子中间向上潇洒地一挑,“嗞啷——”胡同里的空气也仿佛荡出涟漪。

当然,胡同里最悠远的声音并不是这些吆喝,而是老奶奶们哼唱的童谣。正是这些童谣,几百年如一日地把北京的神韵,北京的魂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