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投资一个受益终身的技能

有次,听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给职场新人们做讲座,说了句振聋发聩的话,他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场合,我们在做的都是销售工作,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

想当初刚步入职场的时候,“销售”是一种特定工种,只有那些成天往外跑、四处请客吃饭、口若悬河的销售们做的才是销售工作;而现在在我看来,销售行为几乎无孔不入,它存在于我们身边各个地方,以至于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如果要罗列出人生成功的几大核心技能,无论怎么罗列,销售一定跑不出前三名的范畴。

如果说所有技能,都是需要投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获得和修习的,那么销售技能绝对是值得我们去大量投资、终身修习的。

以前还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我对于销售既佩服又敬畏;我发现,销售这个岗位,和职场的上升通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大公司的老板往往是销售部做上去的;而一个公司最手握重权和资源的人,除了各部门的老板外,还有销售部的各级销售们。

但是,我对销售又敬而远之,下意识觉得销售是和“外向”“忽悠”“拉关系”这些词密不可分的,我这个人既内敛又学院派,这辈子无论如何是不会和“销售”沾边的。

现实却和想象大相径庭:我一次又一次地换工作,每次面试,都试图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我做的工作叫Marketing,也就是俗称的市场营销,无论做的方案多么新颖别致,或者目眩神迷,最后衡量的标准都要无情地落在“转化”出多少销量这点上。在使馆工作的时候,我和各种海外合作伙伴甚至政府机构洽谈合作,每次合作的内容不同,其本质却都是在做“等价交换”。在生活里,出书、写公众号、卖掉老房子换成新房子……销售技能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的生活质量。

我越来越觉得,其实销售本身并无个性或褒贬义,任何性格的人,都可以成为别具个人特色的销售。

好的销售,需要经验和人脉的积累,但有些基本的技巧,却是任何有心人,只要肯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练习,都可以掌握,并终身受益的。

可以在这几个方面下些功夫,比如: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前我在豆瓣上还只拥有十几个粉丝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我认识的人,只有一个小姑娘,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关注的我,所以我对她也格外关注。

有次我看到她发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她当天工作遭遇的挫折,才知道原来她是一家英语早教机构的销售,但偏偏又很内向,所以那天,好不容易约来做试听的客户话不投机,不到五分钟就搞砸跑了,结果她郁闷了一整天。

当时我正好比较闲,对这名唯一的陌生粉丝非常珍惜。于是立刻给她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留言,鼓励她变“外向”,告诉她沟通的技巧。结果写完后,自己读了一遍,又都删掉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当提到性格、沟通技能这些要素的时候,它们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做好销售的第一步,恰恰不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外在要素,而是“认同”。

认同,是我们对自己所售之物的价值观。其前提是你对它的知识和了解的深度。

如果你卖的是一个房子,那么你应该比中介更知道那些让人想搬进去住的细节。

如果你卖的是自己,那么你应该比猎头更知道自己的优势,以及这些优势对企业的价值。

如果你卖的是早教课程,那么这个早教课程是什么样子的?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儿童?它的特色是什么,与其他市面上的课程又有什么竞争优势?它贵吗?贵在哪里?

回答了这些,只是一个入门级的销售。哪怕是一个顾客,照着介绍手册背一背,其实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如果希望更上一层楼,那么就要像棋手了解一颗棋子在棋局里的位置一样,了解你的产品所在的地位。

好的销售是要有大局观的,懂一点产业的态势,懂一点上下链条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和卖出单一产品没有直接联系,但积累多了,就会融进你的售卖语言里。

“我们和别家不一样,我们这里全是英国、美国来的正规外教。”

——听上去多么平庸!

“我们的外教全部都有一百二十小时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是经过外专局认可的专业外教。国内有近十万外教,不过真正有证的不超过百分之五哦。”

好的销售说辞,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但怎样才能既夸赞了自己,又打击了竞争对手呢?其实就是通过说出自己的优势,然后把这点优势,放置到行业大环境下,用数字和事实去比较,优劣自现。

以前在IBM工作时,一入职老板就说“去和销售混熟了”。

销售人员,往往是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销售之前,外人看不见的基本功,往往在于对产品的理解、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中,你要像一个拼图者,进行会心的拼砌,逐步围绕产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售卖的自信。

第二,要有同理心,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说服工作的重点是成交,而起点是从客户的一个假设出发。

视角转化看起来容易,其实是违背人说话的本能的。尤其当我们急迫希望卖出什么的时候,一定心里早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东西的一整套说辞。一遇到场合,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去,而不是从对方角度来说。

有人曾开玩笑说,理发师的层级差别,其实是他们的销售技巧差别。客户坐下后,初级理发师只会问“想剪个什么样儿的?”然后就直奔自己的建议而去了。

而总监级别的则是先三言两语套出用户的“爱”与“怕”,然后循循善诱地让对方认同自己的建议。

以前我曾经常去一家国营的老店剪头发,它家当家的美发师是一位三十才出头的女理发师。这位理发师异常火爆,每次去,即便预约了,也有很多年轻姑娘们排队等她。后来有次边剪边聊,说到理发行业女性从业者很少的时候,她顺口说道:“我觉得女人当理发师有天然优势,男理发师很难真的理解客人说‘少剪一点’时,意味着剪多长。”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还真如她所说的那样——之所以我也屡屡回头找她剪,就是当我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我们之间有种天然的默契和共鸣,我完全不用提心吊胆她会剪多了,或者给我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