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给“倦怠”找个加油站(第2/3页)

这现象不仅出现在工作中。近年来,中小学自杀率提升,原因之一同样是压力这枚炸弹的传递。比如一个老实的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老师罚抄作业50遍。如果他不够彪悍,想不出传递炸弹的方法,回家面对的又是苛刻要求的父母,这枚炸弹就可能在他身上爆炸。脑子一热做出极端举措。

应对压力的办法也很直接,就是能否把压力这颗炸弹化解掉。

其实通常不是压力把人压垮,而是对压力的担心把人压垮。应对担心的方法依旧是:让担心来得更猛烈些吧,问自己30个“what if”,“如果……发生,会怎样?”

如果这个PPT提交上去,客户还不满意?他不满意是他自己的感受,咱们自己先满意了再说。

如果客户还是让我们加班改呢?学乔布斯,真诚地盯着他的眼睛,告诉他这就是他最期待的。

那要是客户投诉呢?大家都在职场里历练过了,咱们总监当年不知道被投诉过多少回了。

那要是客户不给钱呢?还是学乔布斯,盯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他一定会满意这一份的,能不能把款先结了。

那……

如果我们真的把担心的后果想得透彻,用不了30个“what if”,四到五个回合之后,你就会发现没啥担心的。此时,你会发现压力炸弹没了火药。我在《老马的职业“鬼”话》那本书里写过一句话,放在这里依旧好使:“看得见的魔鬼比看不见的魔鬼可爱。”

如何能让魔鬼更清晰可爱,多问几个“what if”。

当你的压力是清晰可爱的魔鬼时,你就会发现一堆可能性。如果想跟这个魔鬼玩,那就把压力接着,然后当人生体验,玩一把。“上次客户要的那个PPT,姐改了30版,牛不牛!”

或者压力还可以上传下达。“张总,客户又要我们改了,看来又要加班了。您能多安排两个人手吗?”“小李,你能帮我找关于大数据的几个资料吗?明天下班前给我可以吗?我请你吃麻辣烫。”

这样恣意地玩弄压力,是不是很开心?

● 人到中年产生的厌倦

婚姻跟职业都有“七年之痒”。一份职业做了7~10年时,也是人到了30岁左右的年龄。此时,我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我的很多中年来询者都是如此,他们事业小有成就,但是就是感觉工作不给力,浑身不自在。

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多年工作多是从外部拿到价值,能力提升、待遇提升、职位提升。但是当他们玩这个涨薪升职的游戏玩到某个程度时,他们突然发现再往上追求“进步”没有了意义。

职业的动力分成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家人围着6岁的儿子问他的理想,儿子说他想当医生。外婆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奶奶说待遇也不错。爷爷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的收入呢!外公说更重要的是以后找对象方便。我听后,满意地问儿子为什么想当医生。他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通过这个段子,你该知道什么是外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了吧。社会地位、待遇、各种额外收入、找对象这些都是外部动机,而治病救人则是内部动机。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工作的动力是源自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收入减少,甚至不给钱,你是否还要做这个工作?”如果回答是,那就是内部动机驱动,如果回答否,那自然是外部动机掌控。

当外部动机长期缺乏时,我们会先追求外部动机。多数人开始从事一份职业,往往因外部动机驱动,这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十分正常:当自己从小看着父母社会地位不高、没什么尊严、只有微薄收入时,往往会去追求能有社会地位、收入更高的工作,从而先放下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这几年的公务员热就是明证,多数人考公务员并不是因为这份职业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地位、面子这些外部动机驱动。

但是,当外部需求逐渐满足,外部动机就会减弱。此时,内部动机如果不能产生,就自然出现职业倦怠。很多企业中层管理者,职位向上越走越窄,每年多发三五万元钱也不能左右生活,这份工作如果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们就往往会倦怠迷茫。在本节开始,我提到的那个朋友花无缺,就是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

一些人习惯了社会环境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会继续追求外部动机:怎么才能继续升职?如何成为高管?如何让自己的收入有更高的突破?则成为他们自我陶醉的目标。他们似乎觉得,既然已经过了楚河汉界,就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冲了。这倒更像马云所说:“如同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的内部动机往往都雪藏得很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部动机其实是上层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美的需求以及信仰需求。它往往涉及关于“我这辈子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意义”这种终极话题,如果能让这个问题逐渐清晰,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总能出油的加油站。

回到花无缺这个例子。当她知道自己缺乏动力的原因是内在动机缺乏时,我们就把问题聚焦到如何发现内在动机上。我请她给我讲她自己的各种传奇故事和狗血经历,从中,她突然发现自己对时尚产业很有感觉,给人挑衣服挑鞋都很有眼光。我们再一次寻求这背后的原因,她提到从时尚中能让自己有审美的感受。我问她一个问题:“假如你做时尚这方面的事,如果给钱少,或者不给钱,你是否也很享受?”执行力强的她还是很坚定,而且迅速买了一堆要看的书,同时马上开始着手系统化地学习。

我曾经看到过采访中国滑板第一人——车霖的节目,他戴一顶棒球帽,白白净净,很清秀、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站到滑板上玩,你会以为滑板跟他的身体是长在一起的。他玩滑板完全是内部动机所致,而最开始的驱动是:他在中学时看到一个美国关于滑板少年的电影。当他一遍遍重复看那部电影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感觉: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当回忆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在远久的过去,那时会藏着一个自我实现的念头,这是每个人的“初心”。比如你曾经很喜欢拆东西,尽管因为组装不上而被父母揍了一顿,或者你那时在一本破作业本里写武侠小说然后传给班里同学看被他们嘲笑般欣赏,又或者你中学时对校服的痛恨,然后把校服自己裁剪得更“妩媚”结果被老师请家长,还或者你在大学里突然喜欢上了披头士乐队然后开始玩吉他……但是后来因为外部动机的力量导致你必须干不想干的工作——先让自己在工作中成为好手挣钱,慢慢地,你也就忘了那个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