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6章 帝国海外产业布局(第2/2页)

进出口委员会也是在与时俱进。

既然帝国已经是确定下来了局部本土化的政策,部分地区的局部本土化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他们却是依旧可以限制部分行业的流出。

他们经过分析之后,原则上局部本土化的海外本土只允许发展基础设施,比如港口、铁路,然后允许当地的特殊产业,比如锡兰岛的船舶维修、农产品加工;内洛地区的采矿;巴库的石油;西丹岛的石油;吕宋岛的农产品加工等。

而对于一些基础行业,尤其是影响重大的基础行业,依旧限制的非常大,只允许完全本土化的地区不受限制的发展。

不用多久,在进出口委员会的建议下,内阁方面颁发了帝国海外产业布局文件,要求各京畿衙门,各地方衙门严格遵守帝国产业布局。

这个产业布局具体下来就是,各海外领地,不管是已经完成局部本土化的海外领地,还是说尚未完成局部本土化的海外领地,都要寻找到自身的优势,重点发展某一种或数种行业。

并已经是提前给出了规范!

比如说局部本土化的巴库就适合发石油工业,吕宋岛适合发展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西丹岛适合发展石油工业以及农业。

而没有完成本土化的其他地方,可以重点发展农业,比如说美洲发展农业就做的非常好,这个可以更上一层楼,除了粮食外,还可以大规模推广各种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咖啡、可可、蔗糖等等。

这个海外产业布局,其实也是体现了大唐帝国高层对海外地区的利用和防备心理。

他们一方面是想要海外领地的工业资源、农产品以及市场,但是又不让当地发展工业,进而和本土进行竞争。

同时更不想让某个地方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国防工业体系,免的发生动乱之后,酿出大麻烦出来。

李轩虽然不断的推动全球本土化政策,但他也是没有想过让现在就让海外领地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进而对本土造成一定的威胁。

要不然的话,他早就放开对美洲的工业限制了。

以北美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放开了手脚的话,不用几年时间当地就会有无数工厂拔地而起,说不准数十年后北美洲的工业产能甚至都有可能超过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