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扭曲的灵魂变态心理犯罪(第2/11页)

一句“后果自负”让收到信件的报社慌了神儿,他们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因为这种文章刊登出去会很容易引起社会的骚动,但如果不刊登的话,神出鬼没的包裹炸弹也始终让人防不胜防。无奈之下,报社只好把皮球踢到了FBI。联邦调查局倒是非常干脆,既然他想发,那就发吧,或许可以一步一步将这个困扰了大家十几年的“炸弹客”引出来。于是,这篇文章也就顺势被称作“炸弹客宣言”。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文章被大量刊登之后,作者虽然没有自己跳出来,但是却被另一位关键人物看到了。一个名叫戴维的人交给FBI一份材料,在材料当中透露出一个信息,这名炸弹客很可能是自己的弟弟卡辛斯基。

原来,戴维的妻子琳达在读到报纸上刊登的“炸弹客宣言”之后,便怀疑到了自己丈夫的弟弟身上,虽然并没有什么确切根据,但是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里面很可能有某种联系。虽然戴维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弟弟会成为一名恐怖分子,认为他不过是性情古怪了一点儿而已,但是经不住妻子的一再催促,他只好找出弟弟以往写来的信件,开始比对起来。经过反复比对之后,戴维得出了一个令他害怕的结论,这些书信和报纸刊登的文章之间有着很明显的相似之处,比如说一些语法和拼写习惯等。

为了证实或者否定自己的猜想,戴维雇用了一名私家侦探暗中调查自己的弟弟,同时把调查资料交给了华盛顿的一位律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律师和私家侦探的判断都佐证了琳达的猜测,戴维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把这份材料送到了FBI的办事处。

几个月之后,这名炸弹客在自己的一处林间小木屋里被逮捕归案,令FBI苦苦追寻了18年之久的神秘炸弹客终于浮出了水面。

这名制造了“炸弹恐慌”的罪犯名叫欧多尔·约翰·泰德·卡辛斯基,1942年5月22日出生在芝加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才。卡辛斯基是波兰移民的后代,从小便天资过人,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曾因为智商测试高达167分,被学校允许跳级。面对新班级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过人的智商并没有给卡辛斯基带来丝毫的优越感,反而是年龄和智商的差异导致了种种隔阂,卡辛斯基感觉自己无法和同学们正常交流。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总是独来独往。高中成绩依旧一路领先的卡辛斯基更是提前两年结束了自己的高中学业。

1958年,16岁的卡辛斯基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1962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又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普通人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在卡辛斯基这里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成就更高,他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数学家的水平。接下来的4年时间,卡辛斯基一直在密歇根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性格上的孤僻却越来越严重。4年之后,时年25岁的卡辛斯基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助理教授。这原本是一份荣耀而体面的工作,但卡辛斯基对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大热情,仅仅两年之后便辞职离开了,只因他觉得自己和这样的生活格格不入。

1971年,卡辛斯基在蒙大拿州的一个偏僻山区里盖了一间小房子,开始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具有过人智商的卡辛斯基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事业的理想,甚至不会利用自己的所学去谋生,而是像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一样,靠山吃山,过着贫穷而简单的生活。他的这种生活态度自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没有人愿意一个前途无量的天才就这样“埋没”了自己。

长久以来的孤僻和抑郁,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下爆发了,卡辛斯基把这一切归咎于社会的错误发展方向,“工业化”在他看来就等同于“毁灭”。他认为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倒退,使得人类的存在失去了意义,除了金钱,人类似乎再也找不到更有价值的追求了。于是,卡辛斯基决定改变现状,誓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唤醒沉迷其中的人们。这或许就是天才特有的想法,在境遇不佳时,不是试着去适应社会,而是妄图改造社会。

因为其选择的生活方式的缘故,卡辛斯基的经济一直很拮据。为了能够发动改造社会的“炸弹运动”,他开始偶尔外出找一些工作来筹集资金,再加上家人时不时的接济,才使得他有了实行自己计划的资本。不过也幸亏由于资金的限制,十几年的时间卡辛斯基只寄出了8枚炸弹,如果他有充足的资金,那么炸弹的数量恐怕要呈几何级数字增长了。

1978年,卡辛斯基的“炸弹计划”正式开始付诸实施。他将一个故意写错地址的包裹邮到了芝加哥大学,既然写错了地址,邮局方面自然会原封不动地退回,于是这个包裹便顺利地到达了真正的目的地——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的办公室里。阴差阳错之下,炸弹只是炸伤了一位校警,但这也开启了卡辛斯基漫长的“炸弹运动”之路。

1996年4月,联邦调查局以国内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对卡辛斯基提起诉讼。或许是认清了现实,又或许是其他原因,卡辛斯基拒绝了一切能为自己开脱罪名的方法,甚至直接解雇了法庭为其指定的律师,并且对所有的指控供认不讳。卡辛斯基的律师曾向其提出利用精神疾病来减轻惩罚的建议,却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1998年,联邦法庭判处卡辛斯基终身监禁,并且不得假释。

【犯罪心理分析】

“精神病态”这一词汇所涵盖的范围极广,事实上只有其内涵的第一类“原发性精神病态”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精神病”。

在精神病态中,还有一类被称作“逆社会行为型精神病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性(也有专家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态并不相同)。通常一提到人格障碍和反社会性,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疯狂杀人的变态杀人狂,其实那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定义。广义上讲,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事实上就是和法律或者规则敌对的行为,只要是法律所规定的,只要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他们都会持敌对态度,而在这类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相较于普通人而言学识更为丰富、头脑更加聪敏。

反社会思想和行为并不会先天产生,多数是从亚文化当中后天习得,比如说来自家庭或者一些反社会组织,也有一些是由于自身原因产生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诱因叫作“挫折引发的犯罪”。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时刻伴随在每一个人左右,这和智商以及家庭背景等都无绝对关系,比如20世纪末国内存在很多备受瞩目的“少年班”天才,很多都在昙花一现之后转而走向一条常人意料之外的道路,有的出家为僧,有的潦倒一生,有的甚至精神错乱。事实上,对于智商超群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挫折的打击,高智商并不代表高情商和更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