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缺页疑案黑色大丽花惨案(第2/2页)

这种生活状态使得伊丽莎白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愿意长期与她维持关系,即便是肉体关系。她曾经向她认识的一名朋友寄了一封信,信里面说她即将去芝加哥尝试做一名时装模特(警方认为,这很可能是伊丽莎白的臆想),这封信也是伊丽莎白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件。

1947年1月9日,一名叫罗伯特·曼利的推销员注意到无家可归的伊丽莎白,这名年仅25岁的小伙子帮助了她,他们在一家酒店休息一晚之后,伊丽莎白想要去巴尔默酒店见自己的妹妹,于是曼利就开车将伊丽莎白送到了开往洛杉矶的长途车站,然后两人就此告别。但伊丽莎白有没有坐上去见妹妹的车,已经无从知晓,曼利成了伊丽莎白人生中所见到的最后一人。一周后伊丽莎白死亡,没人知道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便她失踪的时间长达一周,也没有任何人向警方报案,直到1月15日,她的尸体被发现。

伊丽莎白生前所遭受的非人虐待和死后的不得安宁深深刺痛了警探们的心,FBI联合当地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他们走访调查了陈尸现场周围的住户和店铺,试图寻找一切线索,希望能够找到可能存在的带有血迹的衣物或凶器,他们还先后盘问了曾经与伊丽莎白相处过的20多名前男友,但是这些行动并没有取得有效的线索和结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毫无头绪的惨案在案件登报以后却迎来了转机,有将近30人前来自首,他们声称自己是制造凶案的人。很显然,这些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凶手,但是警方不得不花费力气来证明这些人是否清白。当地警方通过分析整个案件,推测凶手很可能不是伊丽莎白所认识的人,而是一个陌生人。来自FBI的现场勘查人员认为,死者腰部切口非常整齐,这很可能是专业人士所为,于是,他们向距离案发现场最近的南加州大学医学院索取了近百名学生的资料,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挑战警方的权威,可能是大多数凶手的癖好,杀害伊丽莎白的凶手也不例外。1月23日,《洛杉矶先驱报》报社收到了一个包裹,包裹内有伊丽莎白的出生证明、社保卡、她与其他军人的照片、名片、马特·戈登死亡的简报、存放行李的寄存票和一本通讯录,虽然通讯录中有一页被撕掉了,但依然还记录着75名男性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很可能是凶手迷惑警方的手段,该案也因此被称为“缺页疑案”),这个包裹在邮寄前就被邮寄人仔细清理过,他抹除了一切线索和指纹痕迹。和包裹一同寄来的还有凶手通过裁剪报纸和书刊拼接而成的一句话:“这是大丽花的财产,还会有信件寄来。”不论如何,案件有了转机,警方迅速对这75名男性展开调查,他们发现这些男性都曾试图与伊丽莎白发生关系,虽然伊丽莎白回绝了他们,但这和伊丽莎白的死亡并没有任何联系。

1月25日,伊丽莎白生前所使用的黑漆皮钱包和黑色的鞋子在距抛尸地点几千米外的25号街区1819E单元处的一个垃圾桶内被发现。1月28日,警方再次接到一封手写的短信,信里面说道:“周三,1月29日上午10点是一个转折点,我要在××那里寻开心。”信的落款是“黑色大丽花复仇者”。有些人以此推测,凶手可能在上述时间自首。但显然凶手并没有任何自首的想法,很快警方再次收到一封裁剪加手写修改过的信,信里面说道:“我改主意了,你们是不会和我公平交易的,大丽花的死是合理的。”这段时间内,警方又陆续收到了疑似嫌疑人寄来的共计16封信件。经过验证之后,只能确定其中的三封信件是凶手寄来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三封信件中,警方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即便是指纹,也都被凶手处理得干干净净。

几番查证无果之后,洛杉矶警方将曼利作为本案的首要嫌疑人,他们对曼利进行了两次谎言测试,但是这两次测试的结果都证明曼利不是凶手,再加上曼利有案发时不在场的证据,警方最终将曼利释放。获释后的曼利并没有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他出现了幻听,并逐渐发展成为精神失常。在曼利被送往精神病医院后,警方再次对曼利使用了“硫喷妥钠”,也就是“吐真剂”,服用了吐真剂的曼利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在1986年,64岁的曼利因意外坠亡。

此后警方认为“伊丽莎白凶杀案”的凶手很可能是当时的“口红杀手”,因为伊丽莎白是在德格兰大道附近被杀害的,而“口红杀手案”的其中一名被害人姓氏正是“德格兰”,而且两起案件中凶手所使用的信件也有着共同特点。警方先后调查了近千名有可能存在嫌疑的人,却依然一无所获。最终伊丽莎白·肖特——“黑色大丽花”被安葬在奥克兰的一处公墓中,在她的葬礼上,仅有6名亲友前来凭吊这位年仅22岁、命运凄苦的女性。

时光飞逝,7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黑色大丽花惨案”来讲,警方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对于这起案件,外界能够获取的信息也不多,没有人能够理解凶手为何如此残忍地折磨这位年轻的姑娘。凶手为何要肢解尸体?为何要取走子宫?又为何要将尸体公之于众?到了今日,凶手很可能已经自然死亡,这一切都成了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