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旅 程 13(第2/5页)

马丁说了声要去上洗手间。他站起身来,先走向有两个洗手间的后舱。其中一个空着,但他装作两个洗手间里面都有人,又转身朝前舱走。他这么做是有目的的。波音737客机分成两个客舱,经济舱和商务舱,中间用一道帘子相隔。马丁需要这道帘子。

他走到商务舱洗手间门口,朝那位发放入境登记卡的女乘务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了声抱歉,从她身后的口袋里抽出了一张新的登记卡和一支笔。洗手间门“咔嗒”一声打开了,他走了进去。时间不多,只能在登记卡背面潦草地写下一条简短的信息,然后折起来放进西装前兜里。他走出来归还了圆珠笔,然后返回自己的座位。

苏莱曼知道这个阿富汗人已经获得了组织的信赖,但他一直像一个闭着壳的河蚌一样保持着沉默。或许他希望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缺乏经验而犯错误,或许是因为受过“基地”组织的多年训练,总之他的警惕性一刻也没有放松,即使在祈祷时也一样。

拉布安机场与卡拉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巧而整洁。马丁还是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去哪里,但他认为机场也许是最后一个可以把情报送出去的机会,他希望能有好运气。

时机稍纵即逝,但在集散大厅外面的人行道边,它还是降临了。苏莱曼记在心里的指示肯定是非常准确的。他已经带着马丁穿越了半个地球,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者。马丁无从知道这位海湾阿拉伯人加入“基地”组织已经十年了,参加过伊拉克和远东地区的行动,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的行动。他也无从知晓苏莱曼的专长是什么。

苏莱曼正在观察着进出港大厅的路,想找一辆出租车。正好有一辆朝他们开过来了。车内有人,但显然要在人行道边下车。

车上下来两个男人,马丁立即听出了他们的英国口音。两人都身材高大,肌肉发达,都穿着咔叽布短裤和印花海滩衬衣。在烈日下和闷热的空气中,他们已是汗流浃背。其中一人取出马来西亚货币付车费给司机,另一人去后备箱拿行李。他们带着深海潜水装备包。看样子两人应该是为英国杂志《潜水运动》工作,已经在外海的礁石丛中潜游过了。

后备厢旁边那个人没法一下子拿四个大包——两个装着各自的衣物,另两个是各自的潜水装备。苏莱曼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马丁就过去帮他把其中一只装备包提到了人行道上。就这样,那张折叠的入境登记卡塞进了装备包侧面的一个口袋里。

“谢谢,朋友。”潜水员说完就跟同伴走向出发柜台办理登机手续了,他们将会飞往吉隆坡,继而飞往伦敦。

苏莱曼用英语对马来司机作了指示,出租车载他们到了海港中心的一家船舶代理公司。在那里,终于有人来接待这两位长途旅客了。他自称是楠榜先生,带他们去了码头边一艘五十英尺长的游艇,就是用于垂钓的那种。几分钟后,他们就驶出了海港。

整个旅程漫长而疲惫,他们只在飞机上打了几个瞌睡。现在海浪的轻摇让人很舒服,而且经过拉布安桑拿般的蒸烤,清凉的海风也让人惬意。两位乘客都睡着了。掌舵的水手来自阿布沙耶夫的恐怖团伙,他熟悉航路——他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西沉,热带地区的黑夜很快就会降临。游艇在夜幕下航行着,经过灯火辉煌的库达特,穿过巴拉巴克海峡,越过看不见的国境进入了菲律宾水域。

韦文利先生提前完成了船舶改装任务,现在已经在返回祖国的路上了。他简直归心似箭,但至少他已经坐上了一艘中国船,吃上了美味的中国菜,比那个海湾工地上海盗提供的食物可口多了。

至于他留下的是什么,他既不知道,也不在乎。阿布沙耶夫的杀手们和那几个印尼狂热分子每天跪地五次做祈祷,韦文利与他们不同。他是三合会的一名蛇头,他没有什么可祈祷的。

事实上,他的成果是一艘精确到每一颗铆钉的里士满伯爵夫人号货船的复制品,船型、吨位和尺寸都一模一样。他并不知道原先那艘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新船叫什么。他关心的是已故的塔菲克・库瓦先生安排好的从拉布安银行转来的大把钞票。

与韦文利先生不同,里士满伯爵夫人号船长麦肯德里克是祈祷的,虽然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多。他生长在利物浦一个很有教养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他在驾驶台的舵盘前安放了一尊圣母像,在自己舱室的墙壁上挂了一幅耶稣受难图。每次出航前,他总是祈祷航程平安,返航后,又感谢天主让他安全返回。

当沙巴的引航员引领着里士满伯爵夫人号驶过暗礁,进入亚庇港的指定泊位时,他终于可以不用祈祷了。

麦肯德里克船长再次用印花手帕擦拭了汗津津的头颈,谢过了引航员。他终于可以关上所有的门窗,打开空调休息了。空调,还有冰啤酒是他的最爱。压舱水可以第二天上午再排放。在码头的灯光照耀下,他能看到他的木材货物。如果装卸效率够高,次日晚上他就可以重新起锚了。

两位年轻的潜水员在吉隆坡转机,登上了英国航空公司赴伦敦的班机,他们在飞机上喝了很多啤酒,很快就沉沉地睡着了。航程大概要花十二个小时,但由于有七小时的时差,到达伦敦希思罗机场的时候正好是黎明。他们的两只旅行箱已经托运,但潜水装备则随身带着,放在他们头顶上方的行李厢内。

装备包里面有脚蹼、面具、橡胶潜水服、调节器和浮筒控制服,只有潜水刀拿出来放到旅行箱里托运了。其中一个装备包里有一张还没发现的马来西亚入境登记卡。

在菲律宾三宝颜半岛的一个小海湾里,在船尾上方的泛光灯照耀下,一名熟练的油漆工正在为这艘系泊的船舶刷上船名的最后一个字母。货轮的桅杆上飘扬着一面英国的米字旗。船首的两侧和船尾都刷好了里士满伯爵夫人号这个名字,船尾的船名下面还有船籍港——利物浦。最后油漆工走下梯子,灯光熄灭了,船舶改造全部完工。

拂晓,一艘假扮成垂钓船的游艇缓慢地驶进了海湾,带来了最后两名新船员,他们将驾驶着前“爪哇星辰”号、假冒的“里士满伯爵夫人”号,驶向最后的航程,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航程。

黎明,里士满伯爵夫人号货船开始装货,这时候空气还比较凉爽宜人。三个小时后,气温将恢复往常桑拿般的高度。码头上的起重机不是很现代化,但装卸工人经验丰富,他们用铁链拴住这些珍稀的木材,吊到船上,由船员接应,安置在货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