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竞争(第3/4页)

大商业公司如果缺乏有生气的适应力,整个集团向新领域的发展势头将会大大削弱。

在日本进行浓缩铀提炼实验,物理化学研究事业公司第一次取得成功是在一九六X年三月。

作为新时代能源的原子能发电,浓缩铀燃料是必不可少的。天然状态的铀,是铀235和铀238的混合体。使铀235裂变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天然铀中铀235只含0.7%。把铀235的含量提高0.7%以上就叫浓缩铀。然而,浓缩铀技术和生产核武器仅有几步之差。美国有能力供给其他国家浓缩铀,他们是在作为商品而生产,生产技术是严格保密的。

至今日本所需要的浓缩铀,完全依靠美国供应。进入七十年代后,陆续建成了原子能发电站,浓缩铀燃料的需求直线上升,并且,由于出现了世界性的原子能发电热,就连美国那样的生产能力,恐怕也要供不应求的。

即使美国能够供应,一个国家的重要能源仰赖外国,那也是极其不便而又令人不安的。一旦出于某种原因,单方面切断供应,计划在八十年代中期供给需要电量四分之一的原子能发电就要断炊。花费巨款建起的电站就会一下变成庞大的废物。

人们正在渴望浓缩铀国产化的时候,传来了试验成功的好消息。

这固然是政府有关方面的佳音,可是学术界却显露出强烈的不安和警惕。他们担心这一成功会促使日本军国主义化。把浓缩铀进而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并不太难。核爆炸这种快速聚变,由于现在不需要,所以没特别加以研究,如果想要做,利用物研的设备就完全可以做到。接着,依靠日本的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技术的现有水平,也可以大量投入生产。

浓缩铀基础实验获得成功,政府很满意并进而提出了要在七十年代末兴建浓缩铀工厂的设想。

这是个宏大的计划,要投入建厂资金四千亿元,年产量定为五千吨,如果全部投产,日本每年所需要的浓缩铀大部分可以自给。

对这件事,物研内部有人说:“浓缩铀工厂,将来会成为制造核武器的中心。”反对的呼声很强烈。不管干部如何否认,那同制造核弹头只是隔着一层纸,这一事实是骗不了人的。

事实上,兵工厂正在生产运载核弹头的火箭。再说,宇宙火箭只要装上核弹头,就成了中程弹道核导弹。

舆论之火在物研燃烧开来,已经蔓延到了政府。于是政府内部有人说:“这个时候,与其说去说服物研的反对分子,莫如叫生产设备好、技术水平高的私营厂家去干。”

如果委托给私营企业,那个企业就自然会成为日本原子能研究中心。

在这种情势下,大企业集团内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各集团,为攫取研制原子能的首创权而开始了猛烈的竞争。

有利就钻,是公司的本性。这从大公司还经营可带情妇姘居的旅馆这一点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

和平政经新闻社是全国四大公司之一的信和商事公司作为主要股东兴办的。它是为整个信和企业集团服务的综合调查组织,是这个集团的“耳目”。

大公司之间的生存竞争极为激烈,经常要殊死拼斗,弱肉强食。为了在这种竞争中取胜,它们有时就要通过非法手段去搜集情报或离开常轨去搞商业投机。情报机构和总公司分开是比较方便的。和平政经新闻社就是这样,除公司的头头和很少几个高级职员而外,别人都不了解和平政经新闻社是信和公司出资开办的。新闻社自己拥有人事权。

松尾俊介原是信和公司职员,他自愿转到新闻社来工作,这种事颇为罕见。

本田义和是新闻社开办以来的社长,从前曾是旧军队的秘密谍报人员。战争期间,在中国大陆干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据说当时在中国暗地猖狂活动的魑魅魍魉及别国间谍也是非常惧怕本田的。

战后,本田利用军队的旧关系进了国防厅。他在国防厅和信和公司拉上了关系,由国防厅退职后来到了该公司。在他提议下,信和集团创办了以报社名义出现的秘密调查组织--和平政经新闻社。

从那以来,他十分活跃,不遗余力地利用在军队的孽缘,和现政权的官僚们拉拉扯扯。他认为,不和当官的取得联系,是什么大事也办不成的。

本田利用请客、金钱和人事关系紧紧地抓住一些重要部门,把公司用正规活动不可能弄到的情报和机密弄到了手。不论同政府的交涉,同外资的接触,还是同其他企业的勾结和竞争,哪一方面都离不了以本田为代表的和平政经新闻社的暗中插手。

本田不仅有谍报活动能力,好象还有管理经营才干。乍开始,他只是信和公司的一个耳目。从当了和平政经新闻社的头头之后,新闻社虽是个伪装,也充分起了舆论宣传作用。

靠着本田,这家新闻社在舆论界有了相当的地位,已经能较容易地通过正规的采访活动得到机密情报了,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名声和舆论力量显示威力和恫吓对方。但这中间,本田几度铤而走险,也曾被警察传讯过几次。

当密探是不能供出雇主姓名的,即使他被逼得走投无路,也决不能说出信和公司的名宇。这本是个见不得天日的冒险的职业,可本田却把这种差事看成是应尽的天职。信和公司得以有今日的兴隆,是和本田的暗中活动分不开的。

本田当前倾注最大热情进行工作,是为了把信和集团全力以赴搞起来的新部门--原子能事业扶植起来。

信和集团是以信和银行为核心的财阀集团,战后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九五一年日美缔结旧金山和约之后,有关解散财阀的政令逐渐解冻,才又慢慢地重新结集起来。

信和公司抓住朝鲜战争“特需”①的时机东山再起,恢复了元气并取得了飞跃发展,在景气过后转向萧条的时期,又十分巧妙地度过难关,而和菱井、千代田、中央等并驾齐驱,被称为全国四大公司之一。

注:指美军侵朝战争时期军事物资需要!

最近,本田一再感到头痛的是,战前的各个大财阀集团正迅速重新结集,在日本的产业结构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加快转变的激烈变动时期,一个赛一个地集中全力向新的产业领域积极投资发展。可在这个关键时刻,信和集团内部步伐不齐,落后一步。特别是当时信和集团的领导人总是不太相信本田,不肯采纳他的建议。

还在和平政经新闻社正式成立的时候,一些领导人就有意把令人讨厌的本田从信和“驱逐”出去。

本田想:如果那时采纳自己的意见作为公司的方针的话,信和集团就能在钢铁、机械和原子能等高级工业部门进行强有力的竞争。每当想起这件事,他就觉得愤慨万分。他早在原子能部门燃烧起来的欲念,是极其强烈而又执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