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彻老爸(第2/4页)

老爸这种做法连妈妈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向他抗议,他却悍然说出“男人的世界女人少插嘴”这种完全与时代脱节的话来,对妈妈的抗议充耳不闻。无奈的妈妈只能趁老爸白天出门上班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勇马使用右手。父母双方教育方针的分歧,起初令年幼的弟弟有些无所适从,但他凭借儿童特有的灵活性,总算克服了这种复杂局面。后来他左右手都能用筷子、写字,就是这个缘故。

到了勇马上幼儿园时,老爸的特训日渐强化。首先是跑步。每天早晨练完投接球,父子俩便在街上跑步,一直跑到幼儿园的班车开来为止。原本老爸还打算直接跑到幼儿园,理由是“小孩子搭什么班车,跑过去就行了”。但幼儿园方面婉转地规劝道这样在安全上不太妥当,老爸这才死了心。

接下来是蛙跳。这项训练在晚上的投接球练习之后进行,在家门前的路上不停地来回蛙跳。邻居见状开始议论纷纷,我和妈妈都觉得抬不起头,老爸却满不在乎,照样风雨无阻地坚持训练。不仅如此,他还不知从哪里找来个旧轮胎,要求勇马用绳子拖着轮胎练习蛙跳。照他的说法,想把孩子培养成棒球选手,拖着旧轮胎练蛙跳是最基本的手段。他为什么会认准这个死理,我实在搞不懂。

但我从高中的体育保健老师那里得知,蛙跳只会导致腰部和膝关节疼痛,对强化肌肉力量几乎没有效果。我把这番话捎回家之后,这项特训才算告一段落。但我刚提起这件事时,老爸大发雷霆,就像自己的存在价值被否定了一般,吼道:“不可能!居然说我、我那特训……拖着轮胎练蛙跳的特训没意义,这种事、这这这、这种事,绝绝绝、绝对不可能!”直到看了老师给我的运动训练书复印件,他才闭上了嘴,脸色阵红阵白,一连三天打不起精神。

从旧轮胎足以看出,老爸很热衷自己摸索训练方法。铁屐就是其中一例。记得是勇马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爸带回两小片铁板,手工穿上木屐带,做成铁屐。他吩咐勇马穿上这双鞋,沿着平时的路线跑步。弟弟刚穿上跑了一会儿,就哭丧着脸说“脚趾很痛”,老爸却回答:“要有毅力!拿出毅力来就不会痛了!”

结果铁木屐三天就被丢掉了,因为勇马的脚趾磨得又红又肿,连训练必备的钉鞋都没法穿。

在老爸琢磨出的训练方法里,最出色的莫过于“那个”了。当时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很久,正当我感到好奇的时候,他拿出了“那个”。

那乍看就像个奇形怪状的拉力器,缝得很复杂的皮带上装着好几根粗弹簧,应该就是把拉力器上的弹簧拿来改造的。

“勇马,你过来一下。”

听到老爸招呼,勇马战战兢兢地走过去。当时弟弟在念小学五年级。

“脱掉衣服,把这个穿上。”

“这是什么?”弟弟不安地问。

“这个?这个嘛,”老爸深吸一口气,得意得鼻孔都膨胀了起来,“这是职棒选手培养强化器。”

“强化器?”

“对。只要日常生活中穿上这个,自然而然就会肌肉发达,培养出职棒选手的强健体格。”

“慢着老公,”妈妈皱着眉说,“别给他穿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哪里古怪了?你们不懂,这可是很有名的训练器材。来吧勇马,快把衣服脱了。”

“不行!”妈妈难得地不依不饶,“伤到了身体怎么办?”

“没事,相信我吧。好好,既然你这么怀疑,我就先穿给你看。嘿嘿嘿,我特意把皮带长度设计成可调节的,大人小孩都能穿,就是为了让勇马长大了也能用。”

老爸脱掉上衣,开始往身上套强化器。只听弹簧哐啷哐啷直响,妈妈看得眉头紧锁,勇马也直发愣,我则在旁边看热闹。

扣上最后一个零件后,老爸挺起胸膛。

“怎么样?很厉害吧!”

话音刚落,只听一声诡谲的闷响,老爸双臂被绷到后面,宛如向后摆臂出水的蝶泳选手。

“啊痛痛痛痛!好痛!好痛!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老爸痛得脸都扭曲了,不住大呼小叫。

“哎呀呀,这下糟了。”

妈妈和我们一齐动手,总算把强化器摘了下来,但老爸一活动双臂就又连声呼痛。送他到医院一检查,双肩、双肘的肌肉都受到损伤,双腕也轻度挫伤,而且因为弹簧夹到皮肤,双臂多处淤血。老爸不得不向公司请了两天假休息。

但老爸的优点就是越挫越勇。双臂刚能活动自如,他就吸取上回的教训,造出了“职棒选手培养强化器二号”。这次他没用弹簧,换成了自行车内胎,并且为防止损伤身体,轮胎也绷得相当宽松。勇马练习投接球的时候穿在身上,但除了感觉很累赘,看不出有多少训练效果。但对老爸来讲,似乎穿了强化器才是最重要的。

诸如此类的蹩脚训练还有很多,但终究也算是施行了精英教育,勇马的棒球能力大有长进,成为少年棒球队的主力投手兼第四棒打者③,也在全国大赛中出过场,让老爸心满意足。

上中学后,勇马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棒球社。这段时期,老爸每晚的乐趣就是晚饭后听勇马聊棒球社的事,而且不是简单听听,看那场面,该说是棒球社活动报告会才对。

“就是说教练调松本去守三垒?”

“是的。”

“这样不行,松本的投球能力有问题,他守三垒,就很难以内角球④决出胜负了。真是的,教练到底在想什么?”老爸板着脸翻看眼前的笔记本。我瞄过几次他那个本子,上面全是去看勇马练习、比赛时记录的资料。

“下次比赛的第一棒打者是谁?”

“小坂。”

“小坂?唔,他确实跑得很快……”老爸看着笔记本,上面每个人的盗垒成功率、打击率等数据整理得一目了然,“但上垒率有些一般,他挥棒时用力太猛了。如果改掉这个毛病,当第一棒打者应该够格。算了,既然教练叫他上,那就看看他的表现再说吧。”

听老爸的口气,俨然是球队的总教练。

临近比赛时,老爸又摇身一变成了记录员。他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挤出时间的,反正每次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对手的训练情况侦察到手,然后向勇马传授作战策略。

“听好,你要留意那个姓大山的打者。他身材高大,看起来像是擅长拉打,但实际上他拿手的是外角球,擅长把球推打出去。一旦他出场,你就毫不犹豫地投内角球。放心,你投出的球,他连边也休想摸着。”

后来听勇马说,老爸的意见有时确实派得上用场,但有时也完全不可靠。比如某选手被老爸评为“就表现来看,是该队最可怕的打者”,其实只是个刚入社的候补选手;有时老爸说“对方投手只会投直球和曲球,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对方却投出了喷射球,以致不得不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