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简·奥斯丁(1775—1817)的《诺桑觉寺》是她最早写成的一部小说,虽然《理智与情感》的底本《艾丽诺与玛丽安》成书于一七九六年间,《傲慢与偏见》的底本《最初的印象》成书于一七九七年,而《诺桑觉寺》则于一七九八——一七九九年完成。一八三年,一个名叫里查德·克罗斯贝的书商用十英镑买下了《诺桑觉寺》这本书,甚至还做了广告准备立即出版,然而书始终没有出版。时隔六年之后,奥斯丁去信询问出书的情况,得到的回答竟是愿以原价奉还。到了一八一六年,奥斯丁最喜欢的哥哥亨利出了十英镑将书买回,当时书名似以《苏珊》称,恐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奥斯丁立即将这部书作了很大修改,不光改了人名与书名,而且文字风格都较前已出版的几部书成熟。从奥斯丁一八一六年为该书写的广告来看,她对这部书的命运很有感慨:“一个书商竟然认为值得花钱买下他认为不值得出版的书,这种做法似乎有些奇怪。”因此,她特别指出,这部长篇从成书至出版相隔十三年,读者须注意岁月流逝给人们思想见解带来的变化。奥斯丁去世后的第二年即一八一八年,这部最早完成的长篇《诺桑觉寺》才得以出版。

然而,奥斯丁在写作《诺桑觉寺》和修改《理智与情感》这两部书之间,还写过一部未完成的长篇《沃特森一家》。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大概于一八四年动笔,后因父亲患病,于第二年辍笔。也许因此之故,她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写作。一八一一年她开始写《曼斯菲尔德庄园》,一八一四年创作《爱玛》,一八一五年创作《劝导》,一八一七年创作《桑迪顿》,但未完成。如按出版年代排列,简·奥斯丁六部长篇小说出版情况如下: 《理智与情感》(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年),《爱玛》(1816年),《劝导》(1818年),《诺桑觉寺》(1818年)。

简·奥斯丁一七七五年生于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汶顿教区长家,是家中六个兄弟、两个姐妹中的小妹,排行第七。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和睦家庭,父亲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奥斯丁从小就在父亲鼓励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并学习写作,家中文学气氛浓厚。奥斯丁在很小的时候在牛津等地上过寄宿学校,后来也到过伦敦、巴思等地。尤其是巴思,一八一年她父亲带着部分家庭成员迁往巴思居住,奥斯丁在那儿过着安逸的日子,与上流社会邻居交往,出席当地乡绅家庭舞会,并拥有马车,然而奥斯丁并不喜欢那个地方。那里很久以来便是上流社会男男女女来往度假、招摇过市的热闹场所,如《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初入社交场合时所惊叹的:“哦!人在巴思谁会厌呢?”然而作者借书中男主人公亨利·蒂尔尼之口,说出了巴思的令人生厌之处(第十章):


拿巴思来与伦敦相比较,它没有什么丰富多彩可言,每一年,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感觉。呆六个星期,我承认,巴思是挺好的;可是过了那段时间,它就是天下最令人生厌的地方了。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么说,……


一八六年她的父亲去世后,全家搬到南安普敦,最后于一八九年又搬回汉普郡,住到了她一个很富有的哥哥在乔顿的庄园里;以后为就医之便,与姐姐移居郡首府温彻斯特,直至一八一七年七月十八日病故,年仅四十二岁。奥斯丁与她的姐姐都一生未婚,而她的小说都是在生活间隙完成的;据说,正是在乔顿家中忙碌的客厅里,她完成了最后三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

简·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似乎并不能说很狭小;然而,她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范围确实很小,如她给亲友信中所写,“三四个乡村家庭正是要致力刻画的”;然而,奥斯丁对于人性的挖掘却是深刻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她在小说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方面,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在巴思她还结识了伊莎贝拉·索普,成了知心朋友,并受到她的影响,读了当时流行的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尤道尔弗之谜》等几部哥特式恐怖小说,而且入了迷,竟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了传奇故事中的虚构世界,因天真而轻信了伊莎贝拉的虚情假意,以为她真的是与她哥哥相爱。伊莎贝拉的哥哥约翰·索普又是凯瑟琳哥哥在牛津大学的朋友,然而他却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为了让人知道他追求的凯瑟琳身价不菲,编造出一个个动人故事,说她是富有人家的女继承人。这使亨利·蒂尔尼脾气古怪而又势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迫不及待地要促成自己儿子与凯瑟琳的婚姻,并邀请她去他们在诺桑觉寺的家做客。于是,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可怖情景,在诺桑觉寺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同时,她与亨利的爱情也日益深厚,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然而,就在这时,上将又被追求凯瑟琳没有成功的约翰·索普所蒙骗,再次轻信了他的话,以为凯瑟琳出身于贫困的家庭,她父亲是一个借嫁女儿妄图过上富日子的诡计多端的人,而凯瑟琳的朋友艾伦先生的地产早已有了继承人,与凯瑟琳全然无缘,等等。上将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从伦敦赶回诺桑觉寺,吩咐女儿艾丽诺说,凯瑟琳必须在第二天一早离开诺桑觉寺回家乡富勒顿。

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不过,首要的障碍是上将必须同意亨利娶凯瑟琳。当然,此时上将已经明白,他的尊严并没有受到伤害,因为女儿艾丽诺嫁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子爵,凯瑟琳虽不是富有人家的女继承人,但她家并不穷,她也有三千英镑的陪嫁,而且富勒顿的地产完全可以由现在的所有人处置。因此贪图这块地产的人完全可以去做投机买卖。于是上将欣然答应了儿子的婚事。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