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原姿原态的怪物(第6/22页)

早在他从我的港湾里浮出水面之前,邓尼就如一个传说,已为我所熟知;一个神话,赋名曰:世间保养最好的男孩。

十六岁时,邓尼生活在佛罗里达州位于一个交叉路口的镇子上。镇上都是些白人穷鬼。邓尼在他父亲的面包房做工。一天上午,救赎(有人可能会说是毁灭)以一个略显肥胖的身躯出现——驾驶一辆全新定制的1936年款杜森堡敞篷轿车的百万富翁。这人是一位化妆品大亨,财富主要来自一种大名鼎鼎的防晒霜;他结过两次婚,可他更喜欢的是十四到十七岁的翩翩美少年。当他看见邓尼时,肯定有如是瓷器古董收藏家迷路撇进一家废品店,却发现一套迈森“白天鹅”陶瓷餐具:震惊啊!贪婪得心颤啊!他买了一些多福饼,邀请邓尼乘坐杜森堡兜风,甚至让他把方向盘;那天晚上,甚至没有回家换内衣,邓尼就直接去了一百英里外的迈阿密。一个月后,他悲痛欲绝的父母——两人已无数次遣人将当地的沼泽地搜了个遍,最后彻底绝望了——收到一封盖着法国巴黎邮戳的信。这封信成了一套多卷册剪贴簿里收录的第一份材料:《我们的儿子邓纳姆·福茨的全球游》。

巴黎,突尼斯,柏林,卡普里岛,圣莫里茨,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圣让卡普费拉,比亚里茨,威尼斯,雅典,伊斯坦布尔,莫斯科,摩洛哥,埃什托里尔,伦敦,孟买,加尔各答,伦敦,伦敦,巴黎,巴黎,巴黎——而他最初的那位东家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哦,老早在卡普里岛就被抛在了身后,宝贝;因为在卡普里岛,邓尼吸引了一位七十岁的太祖父——他也是荷兰石油公司的一名董事,并与之潜逃。这位先生后来又把邓尼输给了一位王室——保罗王子,即后来的希腊保罗国王。王子跟邓尼年龄相近得多,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相当平衡,直至在维也纳他们有一次去拜访一个文身师,并在身上文了一模一样的一个符号——文在心脏上方的一个蓝色小标记,虽然我记不得到底是个什么符号,或代表什么意义。

我也不记得那段恋情是怎样结束的了,只知道最终分手是因为邓尼在洛桑美岸酒店的酒吧吸食可卡因,两人吵了一架。不过到现在的邓尼,就像欧洲大陆电路上的另一口口相传的神话——波菲罗·卢比罗萨,已培养起成功的冒险家所必需的素质:神秘,以及唤起人们探索其神秘之根源的普遍欲望。事实上,比如多丽丝·杜克和芭芭拉·哈顿,就曾花了一百万美元,想搞清楚其他女士是否在撒谎:她们赞美那一头卷发的行家——多米尼加大使波菲罗·卢比罗萨阁下,在他那硕大的四分之一混血的鸡巴之威力下哼哼直喘,传言那牛奶咖啡色的冲击钻有十一英寸长,有人手腕那么粗壮(据编织出这两种类比的那个女人讲,在鸡巴行列中,唯一能与大使匹敌的只有伊朗国王)。至于说可亲可敬的已故阿里汗王子——很率直的一个人,凯特·麦克劳德的一位好朋友——至于阿里,那支如乔治·费多闹剧似的从他被褥下摩挲穿过的大军唯一真正想知道的是:这种马真的能一次一个小时一天五次并且金枪不倒么?我猜你知道答案的;不过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是的确如此——一种东方诀窍,实际上是一种巫师绝技,叫做不完全性交术,其根本要素不在精巢的耐力,而在于一种意象控制:一面吮吸猛操,一面意志坚定地想象一只普通的棕色盒子或一条小跑的狗。当然,你还应该塞满一肚子的牡蛎和鱼子酱,而且不能让任何事情干扰自己吃饭睡觉,或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只普通的棕色盒子上。

跟邓尼做过实验的女性有: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继承人黛西·法罗阁下,她驾着自己漂亮的游艇“安妮妹妹”,载他在爱琴海里到处游玩;但邓尼的日内瓦银行账户的主要出资人依然是那些最富有的男女通吃的阔干爹——全巴黎最富有的一位智利人阿图罗·洛佩斯-威尔肖,全球海鸟粪肥——石化了的鸟屎——的主要供应商,以及奎瓦斯侯爵——美国巡演剧团里的迪亚吉列夫[2]。但在1938年的伦敦之行中,邓尼找到了他最后和永远的赞助人:彼得·沃森,一位人造黄油大亨的继承人。他不仅仅是又一位富有的娘娘男,而且是——以一种睿智、毒舌、屈尊俯就的风格——英国最有风度的人之一。西里尔·康诺利的杂志《视界》的创办和运作都是靠了他的资助。沃森周围的人都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看到这位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一直都只对单纯的水手感兴趣的朋友竟然对臭名昭著的邓尼·福茨——一个“风头主义的花花公子”,一个瘾君子,一个说话嘴里似乎老是包着一磅阿拉巴马玉米糊的美国人——如此的迷恋。

不过,要能欣赏邓尼的诱惑力,你必须是体会过他那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牢牢掌控力,体会过那种使得受害者在撩拨难抑之同时,几近陷入永久沉睡的压力。邓尼只适合一种角色——爱人,因为这是他一直以来唯一的身份。而这沃森,除了间或与海上水手们的交易行为,也一直是一位“爱人”,不断遭受着追求者们的围攻,而他对待仰慕者的作法更甚于萨德侯爵笔下的性虐描写(一次,沃森故意带着一个为恋爱烧昏头脑的贵族少年航海旅行半个地球,并施之以不让他有任何亲吻和爱抚行为的惩罚,尽管夜复一夜他们都睡在同一张狭窄的床上——也即是说,一边是沃森先生酣然入睡,一边是他那信守规矩却精神崩溃的朋友夜夜失眠,睾丸生痛)。

当然,一如大多数有虐待狂倾向的人,沃森也有一种并行的受虐狂冲动;不过对于一个羞于开口的客人这无言的需求,邓尼只须凭借他狗娘养的直觉就能揣摩出来,并投其所好。一旦角色转换,只有侮辱的施行者才能领受变本加厉的侮辱之快感:沃森喜欢邓尼的残忍手法,因为沃森是一个艺术家,懂得欣赏更优秀艺术家的杰作。邓尼的手段每每让优雅讲究的沃森先生匍匐在意识绝对清醒的昏迷之中,心中交织着嫉妒与甜蜜的绝望。这爱人甚至将自己对麻醉品的依赖展现至淋漓尽致,更胜似茶道式的浪漫;而沃森,一方面不得不拿钱供养这自己所痛恨的习惯,一方面又确信只有自己的爱与关心,才能救赎爱人于海洛因之坟墓。而当爱人真心渴望把棺材盖上的螺丝拧紧一圈时,他只需打开药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