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1844年的一个插曲(第3/3页)

“那么我们怎么在一起过活?”非常激动的博特金提出。

“没关系,”阿尔曼斯回答,“如果您想吵架,不如一上岸就干脆分手。”

“您决定这么办?”博特金说,气得要打架似的,“您宁可分手?”

“世界上什么都比跟您在一起强;您简直叫人受不了——既懦弱又专横。”

“夫人!”

“先生!”

她进了船舱;他留在甲板上。阿尔曼斯没有失信:一到勒阿弗尔,她就去找父亲了,过了一年她单独回到俄国,然后去了西伯利亚。

这一次,这件断断续续的婚姻大事可能真的完了。

但是巴雷尔说过:“只有死人才不会回来!”15

(1857年写于普特尼,月桂大厦。)

1 巴济尔即瓦西里·博特金,阿尔曼斯是他的妻子。

2 指乔治·桑的小说《雅克》的主人公,他为了让妻子获得自由而自杀。

3 指狄德罗的哲理小说《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雅克,一个相信万事均由上天注定的宿命论者。

4 迷娘是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少女,克蕾尔欣是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中一个纯洁的少女。

5 俄国的书籍,目录一般都在最后。

6 勒瑟尔(1803—1871),德国戏剧理论家,黑格尔主义者。

7 瓦恩哈根·冯·恩泽(1785—1858),德国自由派文学批评家,二三流作家,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他的妻子拉埃尔。

8 据古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是力大无穷的英雄,后来爱上了吕狄亚女王欧姆珐勒,拜倒在她的美貌下,以致荒废了武艺。

9 指格拉诺夫斯基。

10 原文是意大利文。这原是意大利著名作家曼佐尼的小说的名称。《约婚夫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订了婚约,为了结婚逃亡外出,历尽艰苦的故事,这里只是借用这个名称。

11 波克罗夫村的邻村是属于迈科夫家的,那里有一家呢绒厂。工厂老板是莫斯科的商人,博特金的父亲也是莫斯科的大商人,因此博特金怕这位商人会把他结婚的事告诉他的父亲。

12 西东斯基(1805—1873),东正教大司祭,又是哲学和神学教授。

13 希伯来先知, 《圣经》中的四大先知之一,传说《以赛亚书》即他所著。

14 《祖国纪事》的主编。

15 巴雷尔(1755—184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雅各宾党人。他在1794年5月国民议会开会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号召法国人民与外国敌人,特别是英国占领军展开彻底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