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3/3页)

“台长,我那个‘渔业百事通’的栏目,已经播了快三个月,关于渔业的小知识也写了将近一百篇,我觉得这个数量已经差不多了,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将之前录的内容进行重播?”

郁英荷没有第一时间给出答复,反倒是主编蒋红叶问道:“你现在只有这一档固定录播的节目,不是做得好好的嘛,怎么突然不想做了?”

项小羽赶紧澄清:“不是不想做了,而是能够科普给渔民的渔业知识比较有限,越往后越不容易收集素材。我寻思着可不可以隔天播一次新内容?其余的时间我想申请开一档新栏目。”

“什么类型的节目?”蒋红叶没有急着否决,想先听听她的思路再说。

“我发现好多厂矿企业的广播站,会播放厂内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咱们电台也可以收集全市各渔业单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比如南湾县水产局每年都组织农业学大寨的评比活动,总会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咱们可以跟市水产局和各县的水产局联系,让他们报送一些现成的先进材料,咱们每天读一篇就行了。”

“你怎么突然有这个想法?”郁英荷揶揄,“这个主意倒是给你省事了,连稿子都不用写,直接念人家的材料就行。”

项小羽不好意思地说:“也不是啦,我就是想试试不同类型的播音稿,练练播音时的腔调。我最近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觉跟其他电台的播音腔还是有差距的。”

郁英荷挥手劝阻:“你可千万别特意去学那个腔调,你现在的这个状态正正好。之前有听众反馈过,播音腔听久了,会让人觉得有点油。读任何内容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的腔调,容易让人走神溜号。关于这一点,你问问小苏就知道了。”

苏越啃着馒头点头。

他前两年也特意去模仿过知名播音员播音时的腔调。可惜他自我感觉良好,听众却并不买账。

那段时间批评他的信件特别多,说他播音时拿腔作调,让人听不进去。

郁英荷继续道:“咱们是渔业电台,听众大多是贫下中农,所以播音时还得有贫下中农的味儿。你出身农村,在这方面是有天然优势的,不要摒弃了你的优势,去学一些华而不实的技巧。”

“但是省渔业电台也是面向渔民的,他们的播音员用的就是很正统的播音腔啊!”项小羽被弄糊涂了,她觉得播音腔可以不用,但是不能不会。

像给学生讲课一样,郁英荷放下筷子耐心道,“你有空可以学习一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席强调过了,播音要讲究大众化。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要打成一片。[1]”

“你刚才提到的录播先进个人材料的想法很好,咱们就是要在贫下中农的队伍中,找出有闪光点的先进个人。不过,你要是一味地用播音腔去播这些稿子,那这个栏目就不能给你做了。播音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播音稿内容和风格的不同,我们在播音时的声音和情绪也要有所不同,还要做出准确生动的表达。如果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播音腔,应对截然不同的稿件,会让听众觉得索然无味。”

项小羽暗自咂摸片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您是想让我将重点放在情绪的表达上,不要一位地追求技巧,对吧?”

“差不多,声音只是外壳,感情才是播音的灵魂。”郁英荷强调,“尤其是播报先进个人的稿件,你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你的声音里也要传达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之情,朴实生动的同时,还要给人以鼓舞,激发出广大贫下中农们向先进个人学习的热情!”

一顿午饭吃下来,项小羽相当于听了郁台长的半堂播音课,深觉受益匪浅。

她心里对郁台长的佩服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仅次于小宋哥了。

下午录完播音稿以后,项小羽在门口踟蹰片刻,再次摸去了郁台长的办公室。

“台长,”项小羽搓搓手,笑嘻嘻道,“我想求您一件事。”

“快说吧,卖什么关子?我还忙着呢。”郁英荷放下手中的钢笔问。

“我来咱们台里已经快四个月了,这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在播音方面进入了瓶颈期,不像刚来台里时那样每天都有进步了。我发现除了在播音技巧方面,其实在文化水平方面我也是比较欠缺的。”

郁英荷颔首道:“嗓子和语言技巧需要锻炼,但政治气质和文化素养也必须提高。你有空可以多读一些播音方面的书籍,文学著作和政策方针。”

“台长,我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进入咱们电台以后,都是靠您跟同志们的帮忙,以及我自己一点点的摸索,才能顺利地走到今天。”项小羽不好意思道,“您能不能帮我列个书单啊?我回去以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习。”

郁英荷没有拒绝,思索片刻,便拿起钢笔在空白的稿纸上将播音员需要阅读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一一列举出来。

在心里微微舒了一口气,项小羽接过稿纸后再三道谢,郑重其事地放进了上衣口袋里。

郁英荷沉默着没回话。

项小羽入职四个月,几乎全靠自学才掌握了播音的基本技巧。可是想要在播音领域有更长远的发展,只靠自学肯定是行不通的。

“市广电那边也招了一批新人广播员,最近可能会举办播音培训课。回头我找机会将你推荐过去,让你也随着他们一起系统的培训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