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狂飙突进(第4/16页)

宋希濂被俘之后关押的地点也很有意思,关在哪里了?关在白公馆了,我觉得有些时候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嘲弄呀。这个地方当然与渣滓洞齐名,我们在《红岩》里都知道,渣滓洞、白公馆是关共产党人的地方。

当年介绍他加入共产党的陈赓已是云南军区司令员兼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听到消息特从云南赶到重庆,请这位囚徒吃了一顿饭。

李默庵、宋希濂率领的国民党两师占领红色首都瑞金,反过来1949年4月23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部队就是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吴化文又是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将领。

这是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的非常富有讽刺意味和对比意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有意的安排,是无意的巧合。

要说是报复的话,这是历史的报复。

我们在讲到那样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那样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那样一个烈火真金的时代时,看见中国革命中的这种淘汰、淬炼,这种筛选,是非常大的,能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革命火种、生命,只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48.骁勇善战美髯公王尔琢为何命丧叛徒枪下

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些杰出将领,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姓名了,这些人过早地消失在历史帷幕的后面。但是他们在红军初创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农红军中非常杰出的将领,他们是王尔琢、黄公略和伍中豪。

三人都牺牲太早。

与朱德、陈毅一道,王尔琢对保留八一南昌起义火种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是八一南昌起义余部留守三河坝部队中,地位仅次于朱德的领导者之一。当时师以上的军事指挥官只剩朱德一人,王尔琢和陈毅都是团一级的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工作干部。

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实际上是由朱德、王尔琢和陈毅三个人共同维持下来的,最后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会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视察筹建中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发现没有王尔琢的照片,便对工作人员说:“要千方百计征集王尔琢的照片。”现在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的那张照片,就是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找到的。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是红四军二十八团第一任团长。二十八团正是朱德从三河坝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部队,全团1900多人,在红军中军事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最能打硬仗。1928年5月和6月,在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的战斗中,王尔琢率二十八团三战皆捷,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派何长工去二十八团担任党代表,何长工认为该部是正规部队,北伐中就战功赫赫,人又都是黄埔一、二、三、四期毕业的,思想上还颇有顾虑。萧克也在回忆录中说,他初入二十八团工作时,心中充满进入正规主力部队的兴奋。可见这支部队在红军中的分量。

王尔琢是黄埔一期生,在黄埔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周恩来将他留下,连续担任第二期、第三期的学生分队长和党代表。北伐时,周恩来派遣他担任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二十六团团长。部队攻入上海,蒋介石叛变革命,王尔琢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后来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

王尔琢在天心圩整顿的时候就讲过,革命不胜利我不剃须,后来就一直留着很长的胡子。王尔琢这种革命的坚定性还是很强的。但是王尔琢也有他个人的一些弱点,他过于相信感情,对革命复杂斗争警惕性不高。这成为王尔琢后来过早牺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尔琢1928年8月死于其麾下二营营长、叛徒袁崇全的手中,牺牲时25岁。

袁崇全的叛变是王尔琢完全没有想到的。他觉得他与袁崇全交往这么深,袁崇全是不至于叛变的。

从指挥上看,王尔琢是二十八团的团长,袁崇全是二十八团二营营长,俩人是上下级关系,从感情上二人又是兄弟关系,而且还都是湖南老乡——王尔琢是湖南石门人,袁崇全是湖南桃源人。所以王尔琢天然就觉得不管是从指挥关系还是从情感关系来说,袁崇全都应该听自己的话,都应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当时二十八团参加了打郴州的作战,郴州没有打下来,此战事也称“八月失败”。战斗后一同作战的二十九团全团溃散,二十九团主要是湘南起义的主力,使得二十八团立即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我们经常讲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叛徒比比皆是,叛徒往往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动摇。在经历“八月失败”那样的困难后,二十八团二营的营长袁崇全动摇了,想把整个营拉走叛变。

当时王尔琢是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他率领一营追击,一营的营长就是林彪。

林彪早先已经感觉到二营营长袁崇全那种动摇,当即提出追上去要武力解决。王尔琢过分相信自己和袁崇全的私人情感,他没有采纳林彪的意见。

当年19岁的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在83岁时回忆那一幕,感慨万分:

“王尔琢去叫袁崇全时,我在场。他和袁有较深的关系,同学,还是老乡,一个是石门人,一个是桃源人。当有人提出要去打袁崇全时,王尔琢很气愤,说:‘岂有此理!’他不认为袁会死心塌地地反革命。他认为,他去叫,袁一定会回来。

“听跟他去的人讲,进村后,他大声喊:‘我是王团长,是来接你们的!’战士们听出他的声音,不打枪。找到袁崇全的房子时,袁拿着枪出来。王让他回去,他不回,俩人吵起来。吵着吵着,袁崇全揪住王尔琢的脖子就开了枪……”

杜修经说有人提出要去打袁崇全的“有人”,便是林彪。

王尔琢牺牲时25岁,非常可惜。以王尔琢的指挥才能,如果不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肯定能评上元帅,当然这是一种假设,历史最遗憾之处,虽然可以允许假设,但是历史最终只进行选择,而选择的另一边是淘汰。

过分相信私人感情的王尔琢,在革命生涯早期被他最相信的袁崇全所淘汰掉。

王尔琢牺牲,陈毅说是红军的极大损失。

朱德不得不心痛地兼起了该团团长,一直到1928年年底,才把这副担子放到林彪身上,红军也就此升起了一颗新星。从林彪对王尔琢的提醒可以看出来,林彪早年的坚定性。林彪在当时条件下,能果断提出武力解决,也充分说明这位年轻的营长、未来红军中的卓越将领,行为的果敢和头脑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