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当持仁义之剑为尧舜(第3/3页)

一口奶茶下肚,张昭看着裴远,试探着说道:“不瞒玉英,我张二郎来此,就是想要把他们这个坏毛病给改过来!”

卧槽!裴远眼睛里放出了……恐惧的光芒,你以为他会因为张昭这番话纳头就拜吗?想多了!

在裴远看来,在这个武夫当国的时代,张二郎竟然想去纠正武夫们的毛病?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军使三思,若是军使只想坐拥河西陇右兼有河套朔方的话,某誓死跟随,可是要改掉武人这几百年的毛病,恐怕最后只能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梁帝朱温,今朝庄宗,皆是人杰,他们何尝不想改掉武人们的毛病。

可最后,梁帝想解决魏博银枪效节军,以致家国倾覆。

今朝庄庙也想解决魏博牙兵,最后兴教门之变,落得身中三矢而崩,军使不可不察!”

张昭一口气喝完碗中的奶茶,随后站起来身来了,“朱温嗜血滥杀,连自己儿媳都不放过,可称枭雄,哪能称人杰?

至于朱梁朝,朱温其侄朱友宁动辄屠杀百姓十万计,废帝朱友珪弑父自立荒淫无度。

末帝朱友贞眼高手低,麾下尽是寡廉鲜耻之臣,祸害百姓花样百出,治国理国实无一策,根本没资格谈及这些。

及至今朝庄庙,入洛阳前乃天下明君,可登位之后,宠信伶人,连自己身边人都管不住,皇后刘某,柴火果蔬都要把控牟利。

同光四年(926年),国内饥荒,洛阳府库空竭,禁军军士都不发军粮,亲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饥,以致冻饿而死者无数,很多军士甚至被迫典卖妻儿。

当是时,庄庙欲开府库赈济,皇后刘氏却不肯答应,称生死有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挽回,更把皇子公主送到宰相面前,让他们拿去卖了以筹备军饷。

如此荒唐,庄庙竟不能制,何谈人杰?凭什么安定天下?”

裴远也霍然起身,他走到张昭身侧,突然行了一个肃揖礼。

“不想军使有此指点江山之豪情,敢问军使想如何改掉武人们的各种毛病?”

“很简单!”张昭拉着裴远的胳膊,非常认真的说道:“某自西而来,麾下尽是国之忠臣后裔。

中原武人不知忠义,毫无荣耀,没有担当,那某就率麾下儿郎以身作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忠义廉耻,荣耀担当。

中原节帅天子以残暴震慑,我就以仁善宽恕,他们以利诱之,我就衣食照给,再晓之以义。

某若为主,不擅杀一人,广布仁义,依律法治国,勋贵犯法与庶民同,无罪虽黔首不伤。

不横征无暴敛,惜民力,立规矩,兴文教,传忠义,为君效尧舜,使风俗再淳!”

裴远震惊的看着张昭,他以为自己找到的是一个河西陇右之主,结果没想到,此人竟然有尧舜之志。

不说成与不成,至少这番话,裴远没从任何一个中原天子、节帅口中听过,他把着张昭的胳膊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所以军使宁愿冒险入敦煌,也不提大军攻城,甘愿远走凉州,也不杀曹家一人。

敦煌诸族背叛过军使父亲,军使也愿意宽恕,原来是要广布仁义!”

“而且李文谦我也不杀,他全家更一人不诛,某已遣郭天策通告,只要他交出这些年贪墨之财,我允他保留两万贯财货,他想走可以,留在凉州也可以!”

“军使真仁义之主,可军使要知道,行仁义远不如持刀剑效果来的快,很可能三五年,甚至十年才有略有成效!”

“无论三五年,还是十年,甚至更久都无惧,某今年不过二十有四,十年后也只不过三十有四,就算是二十年方才起效,也比某太保公举义沙州还年轻五岁。

自燕贼祸乱起,中原华夏久失忠义,廉耻丧尽,若能在有生之年使华夏一统,礼仪重现,二十年有何妨,三十年又何妨?”

“君上有此志向,我裴远裴元英怎能不追随!此是某写的定凉八策,请君上一观!”

张昭有这么大的毅力,裴远顿时感慨万千,他从怀中拿出一张绢布,绢布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张昭这才觉得,自己总算是收复了眼前这个脸厚心黑书生了。

君上这个词可不是乱叫的,这定凉八策也不知道写了多久,不遇到可以下注的明主,裴远这样的人是不会拿出来的。

张昭没去看裴远定凉八策,而是拉着裴远重新坐下,“玉英今日先休息一天,明日你我君臣再好好商讨一下如何治理凉州。”

裴远摇了摇头,“某治凉州的心得,早已全部写在了此绢布之中,况裴某明日就要离开凉州,还请军使拨十余军士,百贯绢布银钱予在下。”

“玉英这是要去何处?”张昭愣住了,不明白裴远这是要干什么?

“今日听了军使心迹,某始知天下还有肉食者愿意为国而谋。

凉州偏僻,军使麾下勇将如云,但能治理郡县,处理文书,统管钱粮,教化百姓者者甚少。

唯有宋家几人勉强算是有才,但对于整个河西陇右来说太少了。

某家闻喜裴氏乃河东大族,家族之中以及一些有关系的文华之家,尚有些许野才,某请辞军使,愿回中原去招揽他们,为军使安定河西陇右所用!”

什么是真正的谋主,这就是真正的谋主,知道为主上划拉人才的,才是高明的谋主,张昭大喜过望,他是真的缺少文臣的时候啊!

“某即刻从憾山都中拨二十身手好的悍卒护送玉英东归,区区一百贯银钱济得什么用,某给玉英准备一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