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郭荣会变柴荣吗?(第3/3页)

此时的科举还不成型,举荐是非常重要的求才渠道,郭威这样的地位,也确实有向张鉊举荐才能的权力。

张鉊闻言也大为开心,郭威他暂时还不想用,但是以郭威眼光收揽的英才,他还是很有兴趣的。

“此乃为国之言,不知是何等英才,能得卿家的青眼?”

郭威就在凳子上拱了拱手,“昔年臣身边的掌书记卢琰,出身官宦世家,性资明敏,议论宏深,素事足以尊主,庇民嘉谋足以经邦。臣请陛下用之。

大名人潘美潘仲询,为臣之亲随,美姿容,熟读兵法有韬略,为人忠勇有节义。声名不显是因为没有施展的舞台,若遇燕昭王,可为乐毅。

云州人史彦超,勇悍骁捷,为人宏毅,能使士卒效死力,可为先锋猛将。

臣的女婿并州张永德,骁勇无匹又通诗书、天文与地理,待人谦和,可为方面将帅。”

张鉊眼睛一亮,郭威举荐的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是张鉊极为欣赏的,那就是卢琰和潘美。

卢琰学识渊博有宰相之才,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坐镇中枢都是一代名臣。

潘美就更不用说了,绝对的名将,如果不是北宋的盘子太小,潘美在历史上的名气,当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这两人可以说是历史上后周群臣之中,唯一还有点良心的存在。

在历史上,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后,跟着赵匡胤造反的兵将和赵普等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觉得郭荣诸子中,柴宗训固然不能杀害。

但剩下那些几岁的孩童死了,肯定没人关注,正好用来震慑他人。

于是他们将柴荣的庶子纪王与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

两小孩被吓得面无人色,哭声动地,其状可谓凄惨不已。

但是众人为了保命,连范质、王溥这样深受柴荣大恩的人,都违心不敢劝解。

只有卢琰和潘美于心不忍,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卢琰对赵匡胤大声喊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赵匡胤犹豫不决,又问他平素最信任的大将潘美,潘美不敢违逆赵匡胤,但实在不忍心杀这两个小娃娃,沉默半晌后回答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有了卢琰和潘美的反对,赵匡胤最终还是没下得了手,这时眼见赵匡胤犹豫,潘美赶紧抱走小纪王,而卢琰则抱走小蕲王,各自回家。

后来记载说潘美收养了纪王柴熙谨,这个可能是假的。

但是卢琰为了保护蕲王柴熙诲,辞官归乡将柴熙诲收养,改名卢璇。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为周世宗郭荣保全了血脉,这应该是真的。

要做到这点,那可不容易啊!黄袍加身的场合,豁出去全家的性命,来救了两个人人都认为该死的小娃娃,两人知晓恩义,心存善良可见一斑。

“未知卢琰、潘美二人可在贝州?”

这样的人才,张鉊当然多多益善,心情顿时也好了很多,连带着对郭威的观感,也好了不少。

郭威点了点头,“臣到贝州之时,就把他们带了过来,现正在行宫外等候召见。”

张鉊大喜,“召卢琰、潘美、史彦超、张永德四人觐见。”

说完,张鉊突然像是想起什么来了一样看着郭威,笑呵呵的说道。

“郭公既然举贤不避亲,举荐了女婿张永德,但朕听闻郭公外甥李重进,也骁勇果决,为何不举荐呀?”

郭威看着张鉊回答道:“臣外甥李重进,确实骁果。惜乎为人毛躁,不好读书,只能做一勇将,非是王佐之才,因此臣没有举荐。”

若是换个帝王,肯定要怀疑郭威有所保留,但张鉊知道郭威说的是实话。

历史上赵匡胤篡位后,张永德八面玲珑活了下来,而且还活的不错。但李重进在淮南识人不明,进退失据,只能全家殉了后周。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来,李重进虽然能力差张永德一些,但为人更加爽直。

所以张鉊也对郭威说道:“就算只是勇将,也是大周的英才啊!传召,让李重进也进宫觐见。”

郭威听到张鉊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连李重进也召了进来,顿时对于张鉊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等到五人进来后,张鉊一一细问,卢琰果然饱学宏博又有见识。潘美不仅人长得英俊正气,应对更是得体。

张永德有方面之才,史彦超、李重进也是至少能与赵延进、王全斌等媲美的勇将。

张鉊豪气顿生,当即擢拔卢琰为中书知制诰,潘美入憾山都为将头随侍左右,张永德出为沧州刺史,史彦超、李重进入左右龙骧卫为将头。

郭威见张鉊如此大度,他当然不知道张鉊是从历史上知道了这几位的名声,还以为张鉊是在给他面子,立刻感动的哽咽了起来。

“臣昔日跟随刘知远,不识天时,多有争斗与圣人,不想圣人如此宽宏大量,陛下真乃天纵英主,刘知远不如陛下远甚!”

张鉊哈哈一笑,若是郭威真能为他所用,其实也还是不错,至少张鉊准备拿下马楚和南平,然后三路伐蜀的时候就能用得着。

因为张鉊准备将江淮行省平章、徐州府武宁军节度使马昭远(马鹞子)调来做南下大军的方面主将。

正好让郭威去镇守徐州,一边考察能力,一边看看是否真的臣服。

正在此时,东京的宰相张希崇派来了急使,原来是马希广待不住了,想要回楚国去。

张鉊当即下令,命郭威随驾去东京,大军加速前进。

马楚的事,布局了大半年,到了该收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