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千古未有之唐宋变革(第2/3页)

因为这就是中国南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大杀器-梯田。

原始的梯田,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就得以发明,但是从建设和种植,都没有形成规模,也相当原始。

因为当时中原之地并没有被完全开发,用不着费时费力的去山上开发梯田。

唐末五代的梯田,应该还是云南的哈尼族同胞最有经验,他们此时被称为和蛮,正被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统治。

而偏处云南的大理国能在后面搞得有声有色,梯田就功不可没。

当张昭意识到这是个推广梯田的天赐良机的时候,立刻就命锦衣亲卫审问被俘虏进京,本来要被处斩的乱民首领。

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由于南唐朝廷的在淮南的压榨,濠州这种多山地的州,就只能向山要田,当地人根据秦汉时期的经验,立刻就将梯田有模有样的发展了起来。

由梯田,张昭也想到了占城稻,按照时间线来说,此时的占城稻,品种已经成熟了。

从实际情况来说,占城稻的产量并没有那么夸张,那些史书上产量高的占城稻,是引进之后,再精选下来的新品种。

占城稻的真正优势,是在于抗旱、早熟以及可以很好的与梯田配合。

以前东南、华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梯田没有发展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梯田的灌溉相对较难,不可能有大量随意可用的水。

于是特别需要水的本土稻种,在梯田的产量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占城稻不一样,这玩意特别抗旱,种在高山梯田上正合适。

而且它生长周期短,最快五十天左右就能收获,加上抗旱的特性,甚至可以用来救急。

梯田与占城稻,才是绝配。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昭也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优势,他最大的优势,还是提前知道了结果。

比如占城稻这玩意,当年宋真宗下令推广全国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很担心的,前后反复了好几次,最后才决定推广。

因为他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是不是真的抗旱、生产周期短又高产,他又没亲眼见到过占城稻丰收的场面,生怕被底下的官员给忽悠了。

再比如梯田,真正推广的时候,已经到了新中国时期了。

历代当政者懒政,无视梯田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干的事,一定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时代,任何农业上的改进,都出不得一点纰漏。

但张昭是明确知道这个结果的,只不过占城太远,周国连水军都处于建设阶段,就更不用说可以大船出海了。

不过机会也很快就来到了,原来占据南(漳)、泉二州的留从效,遣司马黄禹锡携龙脑香六十斤,纹有獬豸以犀牛角装饰的金玉蹀躞带五条,跋涉数千里到东京开封府朝见张昭。

留从效此人,原本是王闽的将领,南唐灭王闽后,留从效表面上听从南唐的命令,但实际上占据泉州形同割据。

本来他不会这么快就占据泉、南二州,但在这个时空,南唐刚攻灭王闽,张昭就起大兵征讨南唐,李璟哪还顾得上王闽这几州之地,赶紧把在闽地的军队调走。

于是留从效等迅速扩张势力,他在击败了试图趁南唐退走后,试图占据泉州的钱越军队后,其兄留从愿也很快掌握南州。

兄弟二人以留从效为首,形成了稳固的割据势力。

留从效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泉、南二州地狭民少,不可能自成一国,南唐虽然是纸老虎,但征讨泉、南二州的实力还是有的,于是主动上书南唐请封。

被张昭揍了个鼻青脸肿,颜面尽失的李璟大喜,立刻封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封爵鄂国公。

但留从效心里很不愿意向南唐称臣,他想向中原称臣。

一来抱大腿当然要选粗的抱,二来中原离着漳州有万里之遥,远比近在迟尺的南唐,对他的威胁要小得多。

等留从效的使者黄禹锡将南唐册封留从效的诏书也带来之后,张昭就更知道留从效是个妙人了。

因为目前按照法理来说,李璟只是张昭册封的南唐国王,他哪来的资格去册封鄂国公这样的爵位,这是很明显的僭越,张昭完全可以用此为理由,兴兵讨伐南唐。

不过目前嘛,张昭还不想去敲打李璟,他想先搞定孟蜀。

因为李璟不过是嘴边的肥肉,孟蜀还勉强可以算一个硬骨头。

于是张昭虽然对于留从效请求朝廷册封和在东京开封府与神都洛阳置办产业的要求没有同意,但却厚赐黄禹锡,并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这就是表达了张昭愿意接受留从效的投靠,只是目前时机不太成熟而已。

只不过投靠不收,留从效的水军,张昭还是要用的。

南州(漳州)、泉州历来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城市,福建人更是华人出海的主力军之一。

于是张昭命黄禹锡即刻赶回清源军,晓谕留从效,如果他能尽快派大船南下到占城为张昭运回两万石占城稻稻种,那张昭就接受他的投靠。

八月初一,张昭在大朝会之后,命尚书令张希崇并御史台御史大夫张远,挑选监察各个行省的御史。

自八月初一开始,朝廷将要派出往各行省的监察御史,以督促各行省开始均田行动,各行省的按察使,锦衣亲卫派驻各行省的观风千户,也要辅助监督。

同时,中书省度支司,户部两部门也在挑选度支天使和转运天使前往各行省,督促各地开始新两税法对于纳税士农工商的资产认定工作。

按照张昭的要求,官员也必须要申报,以便缴税。

这个在历朝历代看起来十分困难的士绅一体纳粮,好像是个很难搞的东西。

满清雍正皇帝那样的狠人,都因此被黑出翔来了,以至于暴毙的我四爷,被安上了被雷劈死,或者被吕四娘砍掉脑袋的结局。

但是在张昭这,这就是一道诏令的事,因为这可是五代,这是武人不需要一言不合就能拔刀砍人的时代。

什么样的文官、乡绅敢说自己不纳粮?脑袋还要不要了?

他们早已习惯了纳粮缴税,加上此时文官集团还没有壮大到掌控国家的一切,因此他们根本就不是阻力。

至于武人,他们到是真的不想纳粮,可不巧的是,张昭就是现在最大的武人头子,而且武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各凭手中的刀剑。

现在没人打的过张昭,张昭说要他们的田庄、铺子等其他产业也要交税,那他们就会乖乖的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