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千古未有之唐宋变革(第3/3页)

当然,这个交税,也就是个形势,不管文武,沾上了官字,就算是缴税,那也缴不了多少,偷税、漏税不要太随意。

但张昭无所谓,他要的就是让官绅纳粮这个习惯,至于他们偷了多少税,等到全国大体平定后,有的是手段来慢慢修理他们。

均田和定税是两件大事,张昭布置完之后,他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事。

张圣人以两个变民首领献出了梯田修筑法为由,赦免了他们。

不但赦免,还任命这两人为农学博士,命户部和工部配合他们,将梯田修筑法完善,然后向全天下推广。

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献上一个什么梯田修筑法就能免死?还能做农学博士,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也是个身份啊!

随后张昭更进一步,诏令天下无论是何身份,是哪一国人,只要进献良种、新农具、新耕作之法,按照功劳大小,最高可封伯爵。

这是数千年来,爵位除了从军功、血脉和政绩中获得之外的第一条新渠道。

随后张昭还宣布,因农学而获得爵位和农学博士的,每年都可以从皇室领取到从五十贯到五十钱不等的赏赐。

而且,这很快就起到了效果,郢州京山县百姓在县令的带领下,走了上千里路到东京献上了插秧利器-秧马。

所谓秧马,就像一条月牙形的小船一样,人可以坐在秧马上插秧,而不用弯腰下地,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时间。

张昭让户部和工部的官员测试了一下,确实对于插秧有非常大的促进效果。

张昭当即擢拔京山县令为郢州长史,赐上京的郢州百姓各二十贯,选出精擅农事者五人为农学博士,享受皇室年金赏赐,跟更进一步免除京山全县今年的秋税。

消息一出,四方震动,八月末,有南唐百姓自海州到周国江淮行省淮安府(楚州),向张周淮安府府尹献上高产黄穰稻种。

张昭立刻下旨给李璟,命他速速查清情况,并命江淮行省的锦衣亲卫坐探前去了解情况。

所谓黄穰稻,是一种十分喜水,具有很强抗涝能力,同时产量并不比占城稻低的本土稻种。

这种黄穰稻因为有喜水抗涝的特点,最适合用来开垦南方大量的沼泽地,对于将充满瘴疫的沼泽变为良田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李璟这傻货,不是张昭出了这样的德政,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南唐的海州刺史前去查看之后,方才知道,这家百姓所献出的黄穰稻不仅抗涝,亩产更是高达三石半,远超一般稻种的两石半。

此时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三石半是420斤,两石半则只有三百斤。

面对这个数据,南唐方面都吓傻了,他们还想隐瞒不报,结果锦衣亲卫早就知道了底细,并将一部分百姓和稻种带到了淮安。

张昭眼珠子一转,意识到这是个敲打李璟的好机会,他立刻派礼部郎中王玖为天使,到江宁城厉声斥责李璟。

王玖可是出了名的不怕事,当年揪着高昌回鹘颉利·毗加衣袖不放的就是他。

这次他作为天使而来,干脆就当着南唐文武百官的面,把李璟骂了个狗血淋头。

言语之尖酸刻薄,让李璟数度破防想要回避,结果王玖照样扯着他袖子不放,让南唐上下文武,颜面大失,更是重重挫伤了李璟的威望。

至于献了稻种的南唐百姓,张昭没有食言,立刻晋封他为海州伯,兑现了他的最高承诺。

这么一来,天下间但凡觉得自己有些手艺的,都开始往东京跑,跟往年献祥瑞有的一拼。

至于马昭远派人来禀告的高从诲愿望,张昭召集张希崇、郭天策等文武商量后,他们都觉得勉强可以接受。

那张昭就没问题了,因为他知道,高从诲还能活个半年,就算身体很好了。

于是张昭一面派出使者去通知高从诲,一面亲自带着右羽林卫的三千精锐,连夜从东京开封府南下。

江陵这样的重镇,他必须要亲自去安排好,而且对于马楚境内的溪洞蛮子,也需要想个办法搞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