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第3/3页)

当然,此时张周还没能力到天竺用大船装贝币回来,所以此次动用的,就是从广东和福建沿海收集的贝壳。

这种贝壳与印度洋的贝壳有一定的区别,没这么好看,形状也更小一点点的,但是假币嘛,不就是讲究一个似是而非嘛。

锦衣亲卫此次直接在福建和广东的沿海动用三万贯银钱,收购、打造了要动用上千匹骡马来驮才能运到大理贝币。

具体多少已经无法计算,只是大概估算,不会少于五千万枚。

要知道此时,在大理国中,一枚贝币是大约相当于五文钱来用的,也就是说,张周收集的这些相对劣质贝币,起码能当二十五万贯来使用。

这对于本身经济就不是很强的大理来说,猛然间在阳苴咩城(大理)和善阐府(昆明)两地,短时间投放价值二十五万贯的贝币的威力,绝对不亚于在大理国的经济市场上,投下了一枚核弹。

到时候,所有大理人的财产都将急速缩水。

更绝的是,本来就因为粮食大多被抽调到前线,而导致粮价上涨,这会再进来这么多假币,可以想象,粮价将会如何开始飙升。

这种通胀,还不单会停留在民间,它会迅速冲击军队,使士兵们收入锐减,极大打击士气。

同时也还会传导到大理的豪门大族身上,使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承担难以承受的资产贬值。

而,这还只是狠活之一,另一个狠活,则是张鉊亲自下令,将刚刚荣州(宜宾)自流井和贡井中产出的食盐,全部集中到了郭荣与阴鹞子手中。

同时,四川行省东北的夔州府大宁盐场产出的精盐,也被大量调了过来。

只算目前到位的,就有精盐一万石,粗盐十万石,这几乎就是大理全国的用盐量,虽然不会一次性全倾销过去,但就算出动一半,也是非常可怕的。

而这些盐,也是准备像贝币一样,被倾销到整个大理国内的。

要知道,大理国素来缺盐,少有的几口盐井,正是大理国非常重要且宝贵的税收来源。

如果短时间受到十一万石盐的倾销,那大理国事关命脉的盐税,就别想再收得上来了。

嗯,好歹是后世来的,至少也该用点经济战的手段嘛,张鉊相信,有了这两手一出动,大理国就该差不多了。

而他之所以花这么大的代价来做这件事,就是要保住大理国的这几万优秀山地兵,将来征服蒲甘、高棉,还要从大理出兵呢。

至于骠国,他们早就是大理国的藩属,大理国王早就把骠人之王的称号给拿到手了。

所以,攻打大理,仍然是攻心为上,兵战为下,用兵与财的两手,来拿捏这些算是跟汉人同祖源的白人,让他们成为征服东南亚的急先锋,一如历史上傣族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