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寻思(第2/4页)

这里就是说,人心中正是存在着种种不符合天理规定的人欲,才会怂恿人变坏,从性善变为性恶,致使整个社会的道德都出现危机。在理学看来,想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强调“三纲五常”的规范性,用这些基于宗法制的社会规则来约束人欲,其二是要求儒生格心,也就是所谓“君子慎独”,用道德层面的自觉和自律,来节制内心的人欲。

从根本上来说,格物是格心的手段,格心是格物的目的,朱熹强调人心,本质上是为了“灭人欲”,而非张宇初口中所说的突出心的作用。

其实这一点在明初,属崇仁学派的创立者,如今翰林院编修吴溥(建文二年进士二甲第一名,与杨荣、金幼孜同期)的儿子吴与弼说的最清楚,《浣斋记》中说“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不可须臾忽也。苟本心为事物所挠,无澄清之功,则心愈乱,气愈浊,梏之反复,失愈远矣”。

当然了,这时候吴与弼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所以高逊志也得不到“将理气与心性结合起来”的新的版本理解,只能用老一套来反驳。

见高逊志拿不出新东西来,张宇初反而从羽衣中取出一物。

正是一朵花。

花瓣娇嫩欲滴,上面甚至还带着残存的露珠,露珠晶莹剔透,在夏日阳光照耀之下,散发着迷人的色泽,显然是张宇初清晨刚从路边揪的。

“朱子斥陆氏新学为禅儒,这是要效仿佛门拈花一笑吗?”

台下议论纷纷。

“今日来时,一友人言心外无物,另一友人指路边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此地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答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若是寻常人乍一听,这就是个疯子在胡言乱语,但高逊志的神色却前所未有地严肃了起来,甚至他扣在膝盖上的手指,都开始有些曲起。

因为高逊志很清楚,对方是什么意思。

……理学的本源,被动摇了。

根据理学的理论大厦,无论发生什么,天理都是永恒地存在在哪里,无论是否有人心,天理都是不变的,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最高的。

而如果按照这个故事所折射出的含义,那就是人心是第一位的,世界的一切运行,都是以人心的存在为前提,如果没有人心,也就没有天理。

如此一来,人心是整个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天理的立法者。

人心,凌驾在了天理之上。

但这还不够!

如果仅仅是这些,是不足以击败高逊志的。

想要击败高逊志,必须要以“心”来解“三纲五常”,把他作为倚仗,作为试图立于不败之地的东西给彻底打碎!

张宇初收起花,轻笑道:

“同样来说,心之体,既是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三纲五常,皆可以此类推,李世民有行王道之心,岂能无王者之理?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乎?天理岂外于吾心耶?”

沉默。

死一般的沉默。

高逊志艰难的想要咽下喉咙中的唾液,可却呛进了气管里。

“咳咳咳……”

唯有咳嗽声,回荡在擂台上。

台下的众人,此时都用极度惊骇的目光看着台上的张宇初。

本来众人都以为今天的第三场比试,是王霸之辩,可谁成想,竟是要掀理学的根子!

原来他刚才说了半天,竟然是绕到了这上面去了啊!

“怎么可能?”

高逊志心脏猛烈跳动,几乎喘不过气来,脸色也由青转白,他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但是,他更不敢相信这套新的理论,是从张宇初口中说出的。

张宇初什么水平,他再清楚不过了,洪武朝时两人就曾多次交手,其人虽然博通经义,但却走的是理学的路子,什么时候研究起了陆氏心学,还有这番堪称开创新的翻天覆地之新论?

简直骇人听闻!

但张宇初说的,他根本无从辩驳!

怎么辩驳?这根本就是所有人都未见过的东西,用人心的心性来解天理,三纲五常的天理,都能从人心上得到阐发,由此又绕回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路子,验证了天理只存在于人心中。

高逼格点,那就是心证。

通俗点说就是俺寻思天理就在人心里,你问我为什么天理在人心中?因为俺的心寻思它就在里面所以它就在里面,不服来辩。

……逻辑闭环了属于是。

张宇初的办法确实很流氓,用主观唯心主义的魔法打败客观唯心主义魔法。

你还讲客观事物的道理,我只讲“俺寻思”。

这种命题,若是让高逊志心平气和地钻研个把月,或许能想出来对策,可眼下沙漏都要走到尽头了,他的大脑却空空如也。

这道题在过去的版本没有解啊!

“说的什么意思?”

听着传话太监的转述,朱棣蹙眉看着台上陷入死局的高逊志,心头却没有半点报复的快感。

……因为他没听懂。

字都能听明白,连在一起是啥意思也大概明白,可为什么高逊志面对“这么简单”的问题却哑口无言,朱棣不理解。

直接说心不能证明理不就得了?

朱高炽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父皇的问题,而是沉浸在了这种奥妙的哲学命题中不可自拔,直到老三怼了怼他。

“哦,哦!”

朱高炽这才反应过来,给父皇翻译。

“龙虎山大真人的意思是说,本心,或者说意识,并不仅仅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那么肤浅,而是意识是‘意之所向皆是物’,也就是说所有外物存在都与人的本心意识的指向有关,而本心意识的指向性便意味着外物的形成过程开始,所以外物就不是‘心外之物’,而是从本质上来讲,是将内在的本心意识与外物链接起来的一种‘意识物’……花不是花,而是我心中的花,我心头意识一念发动,便意味着外物的改变。”

朱高炽的解释当然很富有哲学的抽象含义,但这显然是给朱棣能解释的最清楚的表述了。

换言之,“俺寻思”在心学这座理论大厦里的作用不是“寻思啥就是啥”,而是“寻思”的这个过程只要随着人心的启动开始,那么“本心”与“外物”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这也是心证无从破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