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番外二:关于红娟(第3/4页)

“二姨说:‘我对于生母的记忆属实寥寥,说是陌生人也不为过,而我所感受到的全部母爱都来自养我长大的那个女人,她待我跟妹妹并无两样...’”

并无两样吗?

其实也是有的。

小闺女的名字是她起的,顺着大闺女名字里面的女字旁,叫闻姝。

而二闺女,二老最开始给定的字是“媛”。

她不同意,私心里并不想让这个孩子万事跟着小闺女来,她总得给自己的孩子谋点儿特殊。

二老自然不会反对,最后也是她定下了“敏”这个字。

钟闻敏,是她的闺女了。

“那几年可不只是老两口差点熬不下去,我也差点儿熬不过去了。”

后来她也问自己为什么认下了小敏以后,又抱起了小南?

明明自己忙得连睡觉都是眉心紧皱,怎么也就听不得那一声婴儿啼哭?

可是那两个孩子在被她抱在怀里的时候都笑了,小小的一团,她心软得一塌糊涂。

“我说什么来着?红娟你呀,就是心太软。”这是闻讯回来的妯娌对自己说的话。

她笑着摸摸乖巧叫人的闻西,握上妯娌的手:“嫂子你还不是一样?听着信儿就回来了...”

别说什么只是带孩子回来认认门,若是真的只是回来瞧瞧,何苦赶在这最忙的时候?

这是回来帮忙的。

日子一天天过,苦中作乐,一家人终是把那最难的时候熬了过去。

【那是一九五七年,她二十六岁】

妯娌是在五七年底改嫁的,那时候闻西已经满六岁,皮实得很。

换句话说,给口饭就能活。

再加上钟家这边孩子多,有伴玩儿,干脆一年里的大多时间都待在这边。

这些个半大孩子待在一起,闹腾得她脑子嗡嗡的,就没个消停的时候。

所以两口提出要给孙辈改名字的时候,她是第一个赞成的。

“文”字多好啊,文=文静=安静,她可太想过安静日子了。

但想象中的好日子并没有到来,孩子们改名没多久,大院里就搬来了几户人家。

这下不仅孩子多了,闹腾的大人也一起来了。

尤其是李桂花和王明英!

人心不坏,就是事儿多,嘴巴从早到晚说个不停。

这俩人谁也看不上谁,但对方谁要有事儿,偏还要去给撑腰,生怕对方吃亏似的。

没事儿她俩还喜欢跑来钟家,不爱交际的婆婆都能被这两人忽悠出去遛弯儿。

你说说这...

还有李桂花她男人,整天带着她家老钟走街串巷,愣是给只会做饭的钟师傅培养出买邮票这个爱好。

“那个时候觉得烦,现在想来也是好事儿。”

那几年,除了尚且不知事的孩子,钟家的每个人都在咀嚼苦难,人生像是找不到出路,死气沉沉。

反倒是大院里的人搬进来以后,那些苦不知不觉间消散了不少。

这大约就是人吧,身陷囹圄也会向前看的人。

【那是一九六零年,她二十九岁】

再一次见到小姑子是在婆婆走的那一年。

彼时小姑子已经嫁了人,是个带着孩子的鳏夫,后来自己又生了个闺女。

也不知是心虚还是怎么的,小姑子没敢带闺女回来,甚至她嫁的那个男人也没见踪影。

这期间,她一直把小敏和姝姝拘在自己身边,就怕小姑子有心说点儿什么,再害了孩子。

好在那人还要脸,没有什么多余的举动,只临走的时候对自己道了谢。

她没应,甭管是歉还谢,她都不需要。

小敏已经抱在了自己膝下,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她做不到完全一视同仁,但至少比这个亲妈要好一千倍一万倍。

“儿女都是债,还都还不完啊...”

小姑子是公婆的债,她生养的这些孩子又何尝不是。

大儿子早早进了厂,婚事是他师傅介绍的,当时瞧着中规中矩谈不上好坏,后来倒是把自己气得要死。

大闺女那会儿匆忙了些,但好在于家知根知底,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哪怕没工作,也有她这个妈给兜底。

下面的姐俩就难过得多了。

“你妈和你二姨年龄都不够结婚,你姥爷那时候在饭店炒菜,这工作接不了班,姐俩就只能选一个顶我的班。”

这事儿没得商量,只能是亲生的小闺女来顶班,谁说都不好使。

但终归是自己养大的孩子,家里也是想尽了办法看能不能把人留下,可是环境使然,只能让小敏下乡。

家里能做的,也就是托人给选个好地方,钱票备足,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那段时间,我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就怕你二姨怪我。”

“可我也只能让她怪我。”

心疼是一回事儿,但没有哪个当妈的会在儿女的人生大事儿上犯糊涂。

送小敏走的那一天,她跟着火车走了老远,控制不住直掉眼泪,觉得心空了好大一块。

【那是一九七二年,她四十一岁】

七三年初那会儿抽了个空,她和小闺女一起去了趟东北。

亲眼确定了小敏过得还算可以,提着的心放下了大半。

回来没多久,小闺女和贺家小子就定下了日子。

“你爸妈是七三年领的证,那会儿你妈才刚满十八。”

其实这事儿本来不急,但贺家那小子三天两头上门,再加上小闺女眼睛都直接长在人家身上了,她这个当妈的都没眼看。

嫁就嫁吧,成天在她眼前晃悠也烦。

可真到了那一天,她还是舍不得,晚上回了屋,和老钟追忆往昔的时候掉了不少泪。

第二天没人跟在自己屁股后面问早上吃啥的时候,更是心酸。

同院住的大闺女想得开,笑着说:小妹过了这两天准保见天回来找妈,到时候就又该嫌烦了。

可不是就是这样,人就住在隔壁胡同,腿着儿就能回来,还是带个人的那种。

“怪不得我姑说我爸是上门女婿呢。”贺书然想起贺姗说这话的样子,乐得不行。

“还不是你爷爷和你爸那俩兄弟不做人。”

一个蔫坏算计,一个还敢上门打人,她现在想起这事儿都恨不得把贺大壮刨出来骂两句。

活该死得早!

不过说起来,贺实这孩子倒是难得成了好笋,知道护着她的姝姝,没让她受委屈。

她也没什么大追求,就盼着孩子过得好。

但是孩子长大了,都有自己的生活。

大儿子分房搬了出去,时不时回来气人,真还不如大孙子看着顺眼。

大闺女一直那样,没大富大贵,也没什么大波大坎,就是远儿过于闹腾,今天在泥地里打了滚儿,明儿跟人打了架,一天天也是挺有意思。

剩下几个小的,人生倒是大起大落了。

小敏过了最难的两年,进了文工团;小北没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去了南方当知青;小南也成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