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达达尼尔海峡(第5/7页)

3月22日,德罗贝克在损失4艘战舰后的第4天,他的思路变得比较接近汉密尔顿的思路了。他向伦敦报告说,他自己现在也怀疑仅用他的战舰能控制海峡,他的报告使海军和陆军的参谋人员出现意见分歧。但是,没有建议停止行动。行动的回报实在是太诱人了:如果能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那么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将加入协约国阵营。

英国军事战略争论的核心人物还是丘吉尔,他坚决要求恢复海上攻击。他草拟了一份给德罗贝克的电报,电报要求德罗贝克一有机会就必须将舰队带回达达尼尔海峡。他把电文给几个高级海军上将审阅,包括费希尔在内的许多人都拒绝签注。这几个人告诉丘吉尔,伦敦不可能坚持实施一个连负责该舰队的司令官都不支持的行动计划,这样的举动不可以想象。丘吉尔再次试着让德罗贝克改变主意,但德罗贝克无法改变主意,因为他的参谋人员正在争论不休。首相觉得丘吉尔是正确的,但无法让费希尔和其他高级海军将领收回成命。最后,丘吉尔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意见被打败的事实。

如果德罗贝克立刻返回海峡,他完全有可能成功。德罗贝克没有返回,这让土耳其人和德国人相当吃惊,他们正希望德罗贝克赶快走。虽然土耳其人的大部分炮火还能工作,布置在纳罗斯的那几门遭严重破坏的重型大炮也被修理好,但是弹药的库存低到危险的程度(英国人知道这个事实),而且补给非常困难。在整个海峡战区,土耳其人只有不到30枚穿甲弹。水雷也用尽了。君士坦丁堡的官僚们正向城外搬家,政府正准备逃跑。

的确,土耳其人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一次武装登陆,不过,英国人和法国人却没有为登陆做任何准备。伊恩·汉密尔顿正在等待他的大部队到来,那些已经抵达的部队还没有准备好进行一场巨大、复杂、两栖的战斗。用来做英国人军事基地的岛屿利姆诺斯岛,缺少足够的淡水供大部队饮用。汉密尔顿决定先把运兵舰引向埃及,在那里卸下士兵,然而再以合适的方式重新运载士兵到目的地。他需要确定在哪里登陆,何时开始登陆。

从某个角度看,汉密尔顿有富余时间做准备。东线的局势渐渐稳定,俄国人不像从前那样急于减轻压力。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已经结束几周了,俄军在此次战役中所受的伤痛早就缓释。在南方,俄国人在3月底穿越了喀尔巴阡山脉,并发动进攻。3月22日,被围了194天的普热梅希尔终于陷落了。对城内忍饥受饿的人们来说,这次围城战役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但是,人们感到最难以忍受的是守城军官的作为,他们与自己的情妇在整个磨难中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甚至依靠食用秘密储藏的食物都长肥了。在投诚的前几小时,奥地利军官将剩余的食物炸毁了。“第一个弹药堆存处爆炸发出可怕的隆隆声,大地震动了,窗户的玻璃都被震掉了,”一名来到普热梅希尔抢救家庭住房的波兰妇女写道,“烟尘从烟筒和壁炉里喷发出来,墙壁、房顶上的灰泥大块地掉下来。第二声爆炸很快就又来了。天明的时候,整个城市在燃烧,就像一个冒着烟的大弹坑,粉红的火焰从坑低向上烧,早晨的雾飘浮其上。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恶毒图画。整个世界史恐怕没有与此类似的时刻。昨夜,无数的人死于神经痉挛,他们身上既没有伤也没有病。当太阳爬上天空的时候,一切都静止了。士兵在他们的掩体里跪下祈祷……我们屋子的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他好像死于恐惧。我想处理一下尸体,但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他们让我自己处理。我说服了一名工人去军队医院询问如何处理……军人告诉他明天再说,有太多的尸体等待处理,满街都是,等着收集在一起。”

俄国人在普热梅希尔俘虏了12万人,9个将军,数百门大炮,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陷入阵阵呜咽之中。普热梅希尔投降释放出了俄军3个军的兵力,他们能参加春季攻势了,春季攻势因此而变得有希望。

俄国人仍然不能将累积的谷物从黑海运输到地中海,换回急需的现款。英国和法国也不能通过黑海将供给运输到黑海的俄国港口。如果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能胜利,这个运输问题便能永久性地解决。

海军暂停攻击达达尼尔海峡和登陆部队的迟延,给了土耳其人和德国人巨大的实惠。土耳其军队仍然装备不良,部队驻扎十分分散,但是土耳其人慢慢地整合起一个新防御线,这个防御线,加上一些运气,足够打败汉密尔顿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背景:海战

达达尼尔海战显示了英国的海军力量,但这绝非英国海军在大战中的首次显示。丘吉尔在冲突刚起的时候,就表现出好斗的本性,率领英国皇家海军勇敢地控制了世界上所有航道,不许同盟国的舰船使用。到了1915年的时候,大家都看清了大战的长期性,也看清了海军的重要性。

如果大战是一个短期战争,施利芬计划成功了,俄国随即也被打败,那么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也许不如其弱小的陆军有作用。但是,西线成为僵局,交战国都拼命想从世界上其他地方获得资源。粮食成了大问题,只有少数国家能自给自足,英国这个岛屿国家是这几个少数之一。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不进口原料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战争机器正常运转。

截至1914年,英国享有海上霸权已经有100年了。英国海军精力异常充沛地维持着帝国的完整。伦敦政府沿袭着一个强大的海军政策,无论多么高的代价,英国的海军实力都要超过世界任何两个国家海军实力之和。

这个海军政策没有给英国带来负担,也没有给其他欧洲强国带来太大的问题。自纳尔逊勋爵(Lord Nelson)于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Trafalgar)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军力量后,没有任何国家敢挑战英国的海军霸权。但是,情况在1890年发生改变。当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年轻的德皇威廉渴望把德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野心勃勃的德国海军上将阿尔佛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告诉德皇威廉,德国的贸易和海外殖民地需要第一流的海军。从20世纪初开始,柏林花费巨款建造能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战舰。

德国的做法意义深远。在德皇开始他的大造军舰计划之前,英国和德国根本没有什么本质冲突。英国虽然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和最强大的战舰,但是英国陆军弱小分散,不垂涎欧洲大陆。相比之下,德国的殖民地较少,除了弱小的海岸防御力量外没有海军实力。英国和德国都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因为法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西班牙联合在一起才推翻了拿破仑)。同时,法国在北美、加勒比海、非洲、中东与英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