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达达尼尔海峡(第6/7页)

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成为欧洲主导力量。即便如此,英国也没有太多担心。英国和德国继续视对方是天然的同盟和老朋友。姻亲又使这种亲密关系更加牢固,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嫁给了第一代德皇的王储儿子。1890年,俄国和法国建立同盟关系。在这种局势下,英国不再认为德国有可能破坏欧洲的均势。

但是,当德皇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开始打造与英国的战舰同样强大的战舰时,他俩正在破坏英国安全的基础。在伦敦的眼里,德国不再是朋友,如果向最好的情况想,是一个竞争者;如果向最坏的情况想,是一个危险。(德皇既不希望如此,也没有预见到这种情况。看到大英帝国被自己的祖母、舅舅、表兄统治,德皇威廉既嫉妒又羡慕,他幻想着英国能把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两个国家互利双赢,包括统治本国的国民和殖民地居民。)

德国海军诞生于1898年,立法机构拨款立刻建造7艘最先进的战列舰,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再建造14艘。这么大的造舰计划引发非常昂贵的军备竞赛。英国可以依靠税收支付造船的费用,德国却不能,因为德国为了与俄国和法国竞争已经花费巨额军费保证陆军具有竞争力。德国为建设海军必须借债(德意志帝国国会反对,但海军的预算他们管不了)。德国在1900年、1906年、1908年、1912年分别提出海军建设法案,每一次的数额都比前一次要大。德国的海军预算在1898年只有陆军的五分之一。而到了1911年,海军的预算竟然达到陆军的一半,而此时德国陆军的规模增大了许多、武器比以前更昂贵。

于是,德国从一个几乎没有海军传统的国家,变成为一个有异常优秀的海军国家,其军舰的品质和船员的素质都能与英国相媲美。但是,伦敦并不认输,在过去已经花费的基础上,继续为海军花更多的钱。人称“水手”的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为应对德国人的挑战,对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激进的改革,将英国皇家海军提高了一个档次。费希尔是英国第一任海军大臣,为人很有才气,做事很主动,长得很像亚洲人。感谢他的努力,英国海军最具革命性的庞然大物“无畏号”战列舰在1906年下水,它重达21845吨,比当时英国正在服役的战列舰要重4倍,它的外壳是11英寸(约28厘米)铁甲,携带10门口径达12英寸(约30厘米)的大炮,能把炮弹发射到10英里(约16公里)远的地方,虽说它的体形巨大,但它的速度高达21节(约39公里/小时)。后来,德国也建造自己的无畏级战列舰,而英国则继续建造更多、更大的战列舰,新的战列舰有15英寸(约38厘米)的大炮。这场军备竞赛,德国根本无法获胜,但是德国选择继续军备竞赛。

大战开始时,德国有15艘无畏级战列舰,每艘战列舰都配有一间供德皇专用的奢华住舱,正在建造的有5艘。英国有29艘无畏级战列舰,正在建造的有13艘。法国贡献出10艘法国最重的军舰,平衡被打破了,协约国拥有绝对优势。双方都不愿在残酷的海战中拿最好的战舰去冒险。德国不愿冒险,是因为自己武器不如人。英国不愿冒险,是因为舰队的毁灭意味着国家的毁灭。所以,大战第一个月里的海战规模都不大,没有无畏级战列舰参加。

但是,规模不大的海战代价却高。德国人意识到,他们的公海舰队还不够大,而英国人则意识到虽然能围堵德国舰队但难以消灭它。8月28日,在北海的黑尔戈兰湾(Helgoland Bight)爆发大战以来第一次海战。德国有3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沉。9月3日,荷兰北面,1艘德国潜艇击沉3艘老型号的英国巡洋舰,1300名船员丧命大海。11月1日,德国海军上将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Maximilian von Spee)率领的5艘巡洋舰在智利海岸打败英国皇家海军的南美编队,击沉2艘英国巡洋舰,另一艘巡洋舰严重受伤。1911年已经退休的费希尔被丘吉尔召回,取代当时在位的英国海军大臣路易斯·巴腾堡(Louis Battenberg),巴腾堡具有德国祖先,疯狂的英国反德势力逼迫他下台(他的家族立刻改名为蒙巴顿)。费希尔上台立刻组织了一支特遣舰队去南美,舰队有2艘战列巡洋舰(比无畏级战列舰稍小),3艘装甲巡洋舰(再小一些),2艘轻型巡洋舰。费希尔命令舰队司令弗雷德里克·斯特迪(Frederick Sturdee)不把施佩和他的舰队消灭掉不要回国。12月8日,施佩袭击了福克兰群岛(英阿争议领土,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斯坦利港(Port Stanley)。他发现斯特迪已经在那里,正在等候加煤,这让他惊慌失措,马上逃跑,斯特迪立刻追击。德国军舰航速较慢,英国人追上后大打出手,除一艘幸免外其余全部被击沉。施佩连同他的旗舰和两个儿子一起沉入了海底。

这个月的月底,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向英格兰东海岸开炮,造成平民伤亡。1月份,英国和德国舰队在北海的多格滩(Dogger Bank)相遇,双方都没有军舰被击沉。外围海战从此结束,英国人对能成功把德国人堵在海港内感到满意,德皇威廉接受提尔皮茨的抗议不愿再送他的舰队出海交战。

英国海军实施了海上禁运,使大部分德国港口不能进口货物。阿斯奎斯违背国际法,宣布整个北海海域是战区,不仅德国船只而且中立国的船只都必须靠岸,接受检查,不许运送任何货物(包括食品、药物)到同盟国的港口。即使中立港也处于禁运状态,大多数德国商船被扣留在港内。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利用海洋的控制权,将部队和供给运输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从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中东到欧洲,从欧洲到地中海。

柏林开始反击,启用了一种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武器,这种新武器有希望能在英法控制的海上生存下来。2月4日,尽管德国人只有不到20艘潜艇(英国和法国都比德国拥有更多的潜艇,费希尔在他任海军大臣的第一期内便坚持增加潜艇数量),但是德国宣布英国和爱尔兰环绕水域为战区,包括商船在内的所有船只都将是战争游戏中的平等对象。

就像毒气和机关枪,如同飞机和坦克,潜艇是战争中的新生事物,双方需要时间来适应。德国首先对商船发动攻击。这其实并不奇怪,当时海上已经没有德国商船可供英国和法国的潜艇去攻击。一开始,德国人遵守传统的“俘虏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海军舰船需要在攻击前说明身份(潜艇要浮出水面),等待乘客和船员转移到救生艇上后,才能发射鱼雷攻击。这种方式对体积小、脆弱、航速慢、上浮慢的潜艇来说异常危险。为了对付潜艇,英国海军在商船上安装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