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间的战争(第4/6页)

对于已经服从新政府和苏联的阿富汗人,苏联着手在他们中间建立一个拥护卡尔迈勒政府的新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必须在苏联的绝对支配之下,应该有跟苏联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文化。苏联的新闻社承担了这项工作。他们执行用阿富汗的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出版小册子的计划,仅仅1980年就出版了28种小册子,总发行量64万册,其中有《政治读本》《列宁文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关于合作化、关于武装力量的作用、关于新型政党、关于青年的论述》以及《勃列日涅夫回忆录》等。在苏联的命令下,喀布尔印刷厂用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出版《团结》杂志,这份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苏联共产党的文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文章和现实状况,杂志发行的主要对象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同时,他们还出版面向阿富汗青少年读者的《青少年时代》周报。

由于青年人受到阿富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浅,并且将在未来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苏联将希望更多寄托在阿富汗青年人身上。于是,数以千计的大中学生被派往苏联深造,或者在国内获得来自苏联的奖学金。这一政策在阿富汗开展得极为迅速,1980年,仅在大学生中,去苏留学或获得苏联奖学金的人就已达到大学生总人数的10%。苏联每年拨出大批公费名额,让阿富汗青年学生到苏联中亚地区的几个伊斯兰加盟共和国去旅行,以便阿富汗青年人亲眼看一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发展,让他们知道苏联就是“可耻的、落后的阿富汗”应当效法的楷模。

阿富汗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阿富汗教育制度中的苏联味道正一点点浓厚起来。1981年,阿富汗小学开始修改课本,增加了大篇幅的苏联共产党党史及苏联常用口号等内容。1981年,喀布尔综合工科大学取消英语课,改为俄语课。苏联人甚至还计划将阿富汗各种语言统一用西里尔字母来书写,因为在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苏联人已成功地将波斯语改成由西里尔字母构成的语言。另外,大批的阿富汗儿童被直接送往苏联接受教育。这些儿童年龄都在5—12岁之间,学成归来之后,他们将成为阿富汗的新兴骨干力量,在这个国家中完全体现苏联的意志和利益。

一系列先锋队之类的青年组织也纷纷在阿富汗全国各地出现,苏联人通过这些组织,教育阿富汗人去仇视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苏联人设立了一所名为“祖国的未来”的学院,专门培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的子女和死亡政府军军人的孤儿;还有“爱国阵线”,负责召集和教育阿富汗国内一切“革命分子”。在“同化政策”的传授下,阿富汗社会渐渐有了一些苏联特有的东西。比如,政府官员慢慢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正式的开幕仪式和落成典礼多了起来,喀布尔街头经常能见到有组织的、拥护政府的“群众游行”。

为了把阿富汗完全控制在手中,苏联专门派出一批高级顾问陪同卡尔迈勒奔赴阿富汗。这批人组成“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中央顾问小组”,由苏曼佐夫担任组长,直接受苏共中央的领导,主要负责制定阿富汗国内的各项同化政策,然后由卡尔迈勒出面向阿富汗全国推行。到1983年12月,这个小组共有80名顾问和50名翻译人员。此外,在喀布尔还有总数为50人的其他顾问小组,包括“阿富汗民主青年组织顾问小组”“阿富汗民主妇女组织顾问小组”“阿富汗工会顾问小组”等,这些文职顾问组织的存在,保证了苏联的“同化政策”始终在一个稳定的轨道上进行。

还有“经贸合作”,这更是“同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起,苏联开始开发阿富汗赫尔曼德的铀矿,将矿砂运回苏联。苏联还控制了坎大哈的金矿、巴达赫尚的天青石矿、哈吉加克的铁矿、基纳克的铜矿,这些矿区只有苏联人在开采,矿区禁止任何阿富汗人入内。苏联惟一与阿富汗签有购买合同的是天然气,而且还是在苏联控制了阿富汗国内全部天然气田的前提下,苏联只付给阿富汗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半,每1000立方米只有83美元,其支付方式却是以阿富汗的欠债和苏联的驻军费用来结算。经过苏联人的计算,阿富汗在1981年就已欠苏联约30亿美元的债务。交易过程中,苏联将天然气开采后,直接通过输气管道送回自己国内,阿富汗方面没有管理甚至监督同苏联的经贸往来账目的权力。仅在1980年,苏联就从阿富汗进口了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同时,苏联还通过各种协定垄断了阿富汗的对外贸易。仅1980年,苏联就以低价从阿富汗进口了价值1100万美元的水果和植物油,而这笔钱也完全用来抵债。据苏联对外贸易部称——“苏联是阿富汗的主要贸易伙伴”,“1981年阿富汗的国营经济成分在对苏联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70%”。

阿富汗向苏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比如天然气、尿素、棉织纤维、毛料、皮革制品、油料种籽、柑橘、葡萄干、核桃、油橄榄和毯制品等,这些商品只能用来换取苏联提供的国家贷款,供阿富汗方面用于建设“苏阿合作项目”。至于那些无偿援助项目,苏联则在履行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苏联不仅拖欠对阿富汗的无偿援助,还倚仗自己对阿富汗进出口的垄断,大规模地从阿富汗进口原材料,然后再向阿富汗出口制成品,比如石油,苏联一面在阿富汗进行大量的开采,一面却又大量地向阿富汗出口石油制品。这种做法,在国际上遭到一致谴责。按照统计,阿富汗的机器和交通设备进口84%依赖于苏联,棉织品生产65%依赖苏联进行,96%的石油产品靠苏联供应。

苏联的确在阿富汗开工兴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比如,苏联建造了铁尔梅兹—喀布尔输油管,在阿姆河上修建了连接铁尔梅兹和阿里雅坦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在加拉巴和海拉顿之间修筑了边境铁路。不过,仔细看一看便能明白,这些工程无一不利于苏联和阿富汗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而且,这些工程全在苏联的绝对控制下。

同时,苏联在阿富汗境内新建和扩建机场。苏联方面主持了喀布尔机场的扩建工程,机场主跑道的长度将从2800米延长到3500米。欣丹德机场已经可以供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起降。从1981年,苏联在喀布尔以外的法扎巴德、克瓦汗、达尔瓦兹、谢格曼、克拉诺蒙杰安和卡拉潘贾等地建造了6个机场。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军民两用机场,不但用来镇压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还可以用来向阿富汗以外的目标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