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抵抗的方法(第2/5页)

倘若进攻方受到削弱,即进攻方的力量趋于枯竭只是由于前进和占领必要的地点造成的,或者只是由于路途遥远而造成的,那么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赢得更多的时间,以至于我们在转入行动时无需受特定时间的限制。

除了要衡量进攻方在进攻路程终点的双方兵力对比的变化外,我们还要衡量防御方不断增长的等待的利益。虽然进攻方并未因为前进而削弱到无力在防御方主力停下来的地方发动进攻,但是他极有可能没有决心发动进攻,因为在这里发动进攻比在战区附近地带发动进攻更需要决心。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进攻方的军队受到削弱,不再是出征前那般精锐,而且威胁已增加;二是因为对于一些犹豫不决的统帅来说,抵达并占领所到达的地区后,他们要么真的觉得进行会战已然没有必要,要么找借口认为没有进行会战的必要,结果常常彻底放弃进行会战的打算。由于进攻方放弃了进攻,而防御方无法像在战区边沿地带那样充分取得积极结果,但是,他还是赢得了不少的时间。

由此可见,上述4种场合,防御方都能获得地利,而且他在行动中还能充分利用要塞和获得民众的支持与帮助。这些因素的作用是依据上述4种防御方式的顺序而逐渐递增的。在最后一种防御方式中,削弱敌人力量的主要就是这些因素,而等待的利益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应该将这4种防御方式的依次变换当成是防御力量的真正的依次增强。作战方式越和进攻不同,它就越强大。人们可能会对我们的观点,即对防御中最消极的防御却是最强的进行责难,但是我们并不担心这点。因为抵抗行动并不是按照上述4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减弱的,它只是被延迟和推后罢了。

人们可以凭借坚固的要塞进行更加有效的抵抗,而在敌军的力量因为遭到这种抵抗而损失一半兵力时,人们就能够对敌人施行更为有效的攻击,这绝对不是不合理的理论。

如果道恩[2]不利用科林附近的有利阵地,也许他根本不能取得那次胜利,而如果道恩能够在腓特烈大帝率领少量军队从战场撤离时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那么这次会战将彪炳史册。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防御方可能得到的抵抗力量将会按照上述4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递增,防御方的反击力量会随之增强。

不过,这种防御的利益能够全部凭空而来吗?很显然,绝不可能。要获得这些利益,其代价也要相应地增加。

如果说我们在自己的战区内等候敌人,那么不管在距边沿多近的地方进行决战,敌人总是要进攻这个战区的,这便会给我方带来损失(除非我们发动进攻,将不利转嫁给敌人)。如果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对敌人发动攻击,损失便会加大;敌人所占领的空间越大,敌军接近我们阵地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我们的损失便会加大。倘若我们要在防御战中打一次会战,即让敌人决定会战的时间与地点,那么敌人将长时期地占领他们所攻占的地方,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损失。因此,我们因为敌人难以下决心而赢取的时间便是以这种损失为代价的。如果我们向腹地撤退,这种损失还会更大。

防御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多半是力量方面的损失。这种损失对军队的影响是间接的,以至于人们很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由此可见,防御方是以将来的利益来换取当前力量的增强,正如同他像一个穷人,不得不向别人借贷。

倘若我们要研究这些不同的防御方式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进攻的目的。敌人进攻的目的是占领我方的战区,至少占领我方战区的大部分阵地。因为起码是占领大部分阵地才能理解为整体,而仅仅攻占几普里[3]的地方,在战略上一般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所以,只要进攻方没有攻占我方的战区,即只要敌人害怕我方的军队,根本不敢向我方的战区发动进攻,或者没有进攻我方的阵地,或者在我方向其发起会战时对方回避会战,我们便完成了防御的目的,各种防御措施在此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消极的,它无法直接而只能是间接地给真正的还击力量增加力量,即它可以为还击做好准备。因为进攻方正在丧失时间,而时间上的损失总是不利的,它往往会以某种方式来削弱进攻方。

因此,在采用前3种防御方式时,无需进行决战,防御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点并不适用于第四种防御方式。

倘若敌军围攻我们的要塞,那么我们就必须及时地为要塞解围,因此,以积极行动决定胜负,是由我们来决定的。如果敌军不围攻要塞而尾随我军进入腹地,情况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我们时间充裕,能够等到敌人极度削弱时才采取行动,但是最终要转入反攻这一前提则是始终不变的。

当然,敌人或许占据了作为他进攻目标的整个地区,但是这不过是我方借给他的而已,紧张状态依旧存在,决战尚未到来。只要防御方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而进攻方的力量越来越弱,对防御方来说,拖延决战则十分有利。

不过,只要必然会到来的顶点一出现(就算这个顶点最终只是由于防御方总的损失产生了最终影响才出现),防御方就一定要采取行动,进行决战。此时,等待的价值便消耗殆尽。

当然,这个时刻并无固定的标准,因为它要受制于很多的情况和条件。但是,我们要说,冬季的来临往往可以作为自然的界限。

如果我方无法阻止敌军在其占领的地方过冬,那么一般来说,我方已放弃这块地区。但是,只要回顾一下托里什·韦德拉什[4]这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战呢?

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将决战想象成会战的形式。当然,决战未必会采取会战的形式,它可以是可能造成剧变的一系列分兵进行的战斗行动。它们之所以会造成剧变,要么是因为双方进行了真正的血战,要么是因为战斗的可能性所引发的效果迫使敌人最终选择撤退。

按照我们对战争所确定的观点,得出这样的观点是必然的——在战场上无法用其他方式进行决战。因为,就算敌军仅仅是因为缺乏粮食而被迫撤退,这也是我方的武力行动限制了敌军才形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军队根本不存在,那么敌军必然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所以,就算敌军在进攻路程的终点就被各种困难搞得疲惫不堪,且因为兵力分散、饥饿以及疾病而让力量受到了损耗,但足以迫使敌军放弃已然获得的一切,依旧是因为他们对我方军事力量的忌惮。只不过,这样的决战和在战区边沿附近进行的决战有着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