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装民众(第2/3页)

刚开始,民众武装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军因为担心过分分兵会造成自己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因此他们只派出小股部队前去征剿。可是,民众战争的火焰恰恰是在与这些小股部队进行的斗争中燃烧起来的。

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依靠数量优势击败了敌军的小股部队。因为这种胜利,他们的勇气倍增,斗志更加激昂,斗争更加积极,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全部战局为止。

我们认为,民众战争要像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都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否则敌军便会动用相应的力量来攻打这个核心并粉碎它,俘虏大量民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群众斗争的勇气便会迅速低落,人们可能认为大局已定,继续斗争徒劳无益,最终放下武器。

不过,民众武装在必要的时候要在某些地区形成较为雄厚的力量,形成那些足以让敌军害怕的威慑力量。这些地区,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要分布在敌人战区的两旁。

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要联合起来,成为更强大、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这样的民众武装便具备了正规军的形式,能够也敢于采取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这些起点开始,越是往敌军的大后方,民众武装的力量就应该越分散,因为他们在这些地区会遭到最为猛烈的打击。

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敌军留守的较大的防备部队,此外,他们还要让敌军在精神上恐惧、忧虑不安,加深整个民众武装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印象。如果没有这些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那么它的所有活动便会毫无力量,整个形势对敌军而言,便无法形成一种极大的威慑力。

统帅若想以自己的意愿使民众武装具备上述力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派出一些由正规军组成的小分队前去帮助他们。若没有少数正规军这种鼓舞人心的支持与帮助,大多数居民便会丧失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的信心与动力。

派去支援的部队越多,越能吸引民众,民众斗争的声势越会高涨起来。不过,前来支援民众武装的正规军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一方面,如果要为达到次要目的而将部队分散开来前去支援民众武装,便会造成前线出现一条处处薄弱的、宽正面的防线(出现这种情况,正规军与民众武装必然会同被敌人消灭),这是极为有害的。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地区正规军人数过多时,民众战争的力量和效果便会相应地减弱。这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正规军过多,容易吸引敌军前来围剿;其次,正规军过多,居民便会产生依赖感,转而依赖正规军;最后,正规军过多,会需要更多的地区来宿营,需要更多的粮秣供应,需要更多的运输,这会极大地消耗民众的力量。

防止敌军对民众战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的另一个方法是,很少或者压根儿不把这一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用于战术防御。这是运用民众战争的重要原则之一。民众武装的战斗特点和素质较差的部队的战斗特点一样,攻击非常猛烈,但是难以持久,行动不够沉着。

此外,对民众武装来说,由于他们早就对失败和被击退有心理准备,所以战败和被击退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他们绝对不能受到严重的创伤、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击,因为这样的失败会使民众丧失信心,进而使民众战争的火焰很快地熄灭。

上述的两个特征与战术防御的性质是矛盾的。防御战斗要求部队进行的是持久的、缓慢而有计划的行动和果敢的冒险。如果说防御只是一种纯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放弃的尝试性活动,那么它永远无法带来成果。

所以,使用民众武装防御某个地段时,决不应该进行决定性的防御战斗,否则就算情况对防御方有利,他们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此可见,民众武装较为适合的防御地区是沼泽的堤道、山地的入口、江河的渡口等。

但是,当这些地方被敌军突破时,民众武装不应该集中撤退到正规的防御阵地上而被敌军封锁,他们应该分散开来,利用突然袭击进行防御。

无论民众多么勇敢、多么尚武,无论他们多么憎恨敌人,无论地形对他们多么有利,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在这种过分危险的气氛中,民众战争是无法持久的。

所以,如果要让民众战争发挥大作用,就要选择好发动民众战争的地点,即要远离危险地带又不能距离敌人太远,也不能让民众武装遭到敌军大部队围剿的地方。

对于上面的分析,与其说是客观的分析,倒不如说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感受。因为民众战争出现较少,而长时间亲眼见过这种战役的人对它的论述却少之又少。

虽然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番考察,但我们还要说明一点,民众武装的支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纳入战略防御计划:将民众武装当成会战失利后的最后补救手段;将民众武装当成决定性会战前的自然辅助手段。

由于后面这种方式要建立在朝本国腹地撤退和我们所说的那种间接还击方式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会战失败后征集民军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不应当将自己的命运、生死存亡押在一次会战上(即使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会战)。就算一个国家战败了,它也可以通过征集新兵和利用敌军发动持续性进攻中必定会遭到兵力上的削弱,来期待形势的改变。此外,它还能够获得外部的援助。

一次会战的失败距离亡国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当民众看到自己即将被卷入深渊时,他们会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自己,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规律的。

所以,就算一个国家比敌人弱小得多,也不应不做最后的努力,要不然人们便会说这个国家早已丧失了灵魂。这种努力也包含签订一个代价很高的和约以免自己完全灭亡。

当然,这种政治谈判并不意味着所采取的新措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措施既不会加大媾和的难度,也不会让媾和的条件更加不利,而是会促使媾和更加容易,让媾和的条件变为更加有利。

在我们能够从与我们有着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那里获得援助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则更有必要。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在主力会战失利后便只想着让民众在和平中快速地酣睡,并被严重的失望情绪压倒,丧失了发动一切力量的愿望和勇气,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因为懦弱而犯下不能血战到底的错误,并说明了自己是不配赢得胜利的。或许是因为这点,这个国家才没有能力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