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印公路(第2/4页)

担任这条从印度方面开始的公路筑路工程的主力,是中国远征军工兵第10团、第12团,美军工兵第45团、第3302团、第84922航空工程营等,共有工程兵7000多人。在美军工兵中,大多数是黑人士兵。根据远征军老战士回忆,这些黑人士兵对机械十分熟悉,操作起工程机械来,如同弹奏音乐般顺手。

除了工兵,从印度开始修筑公路的还有来自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来自中国西藏的劳工,这些劳工常年保持在两万人左右。

1943年10月,美国特派陆军工程专家刘易斯·皮特少将任工程总指挥,此人是美国工程专家,曾负责设计修筑过密苏里水坝。他在工程中推行24小时工作制,经常拿着手杖在最困难的地方现场办公,使公路在莽林中快速延伸。可谓功不可没。

中国远征军的补给除了空运,就是依靠这条公路的汽车运输,一改传统战场人挑肩扛的做法。而轻伤员往后方转运也依赖这条公路,重伤员则依靠飞机。

在缅北战场,中国远征军战士部分地得到了和美军士兵同等的待遇。美国在战时,在国内实施过配给制。1942年1月轮胎是第一个实施配给的,因为天然橡胶供应中断。此后不久,1943年11月前小轿车、打字机、糖、汽油、自行车、鞋类、燃油、咖啡、炉灶、肉类、猪油、奶酪、黄油、人造黄油、加工食品、干果、罐装牛奶、木柴和煤、果酱、果冻、水果黄油都搞配给。

但是,前线除外。除前线的供应,远征军老战士对艰苦的缅北作战津津乐道,因为至少在这里,他们受伤有人管,没人克扣军饷,而且生命比装备更重要。这些今天看来最起码的事情,当时就是中国士兵的尊严。

有趣的是,中印公路还因为“黄镜头”而著称。活跃在滇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因其血战异域,收复滇西,打通中印公路的历史而被称作“铁血远征军”。这样一支铁血部队里头,怎么会出来“黄镜头”呢?

特别是其指挥官史迪威中将,可是个古板的老头,他跟陈纳德将军闹不合,最初就是因为陈纳德从印度进口一帮妓女慰安他的那帮坏小子。

自然依旧是美国人的手笔,这个,史迪威也管不了。二战中,只要有精力充沛的美国佬的地方,好像就少不了带点儿颜色的东西,虽然美国一再强调自己是个清教徒国家。

中印公路的质量甚佳,即便今天重新启用这条公路,其工作量也十分有限。有趣的是,美军工兵往往喜欢在路段的急转弯处设置希望减速的标牌,上面的主角多是性感女郎。这种路标无论对于美军司机还是中国司机来说,减速效果都是一样的好。这就是所谓中印公路上的“黄镜头”。

中印公路急转弯处美国工兵设立的路标——开快车的家伙,记住我的话走着瞧,你会像我一样被抓起来(估计路边有宪兵)。

这也是远征军中的黄镜头之一——赤裸裸的加油站标牌:假如你想见到你家乡的女孩,就加满油(汽油不是配给的,要加多少有多少),换好轮胎,好用得久些。

中印公路急转弯处美国工兵设立的路标:慢开,我身体的曲线也许很美。

中印公路急转弯处美国工兵设立的另一处准色情路标

远征军战士在76毫米炮弹上写下“到东京”的字样

我曾收集到几张当时路标和加油站的标志,内容多是衣着暴露的美女。一位朋友看了告诉我:“这路标不是给中国远征军的官兵看的,是给运输的司机看的。”

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外公就是当时滇缅公路上的司机。他很有风度地将几张照片上的内容加了翻译,看来竟是饶有风味。

其实,中印公路急转弯处美国工兵设立的这些直观的路标,对不谙英文的中国兵来说也是一目了然。

尽管军队是男人的世界,但在缅北作战中,远征军部队中不乏女性的存在。大批中国和华侨华裔女性在医院担任护士等工作,国内的文艺团体也曾多次组织团队到远征军中演出,其中自然少不了女性演员的身姿。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也有不少异国女性出现在远征军的行列中,把她们当时的形象展现出来,显然也是一种独特的风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经常邀请歌星影星到前线劳军,作为一种激励士气的手段。中国远征军中的新一军、新六军、装甲部队等,都是按照美式配置装备和提供后勤服务的,这种劳军,自然也成为“美式装备”的一部分。

中国远征军新编第22师的老兵王家鼎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劳军场面:“到密支那的时候,正巧赶上美国影剧歌舞团的劳军慰问表演,英、中、美三军成弧形围坐在临时搭起的舞台前观看节目。我至今还记得,最受欢迎的是一名叫丽莉·蓬丝的女中音。她每唱完一曲,台下就喊起“ENCORE”(再来一首!),连续唱了三曲,观众还是不让她下台。最后,她微笑着对众人说,请中英美各选一个代表上台,她要向大家表示谢意。台下于是欢笑声、口哨声响成一片。我们里头个子最高的老痞在众人的笑闹声中兴高采烈地上台,作为中国士兵的代表,和那位漂亮的女星握手、拥抱,最后还来了一个火辣辣的亲吻。”

这种情景,对美国士兵来说,并不稀奇,但对于旧军队中的中国士兵来说,除了对日战争,仍然是罕见的回忆。中国当时盛行“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只有在抗战中,中国的平民女性才会如美军歌舞慰问团一样,亲近自己国家的军人。

不过,缅北更多的女性,并不仅仅是作为异性而存在。

由于战争的进行,各国都出现由于男性上前线导致的性别不平衡。当时英国的妇女勤务队最为有名,她们和男兵一样成为军人,而且多为富有魅力的美女,被官兵们戏称为“浪头”,经常提醒朋友“不要被一个浪头打昏了”。

英国歌星安妮·谢尔顿到缅北演出后获赠一面缴获的日军军旗,大喜过望。安妮·谢尔顿是当时欧美最性感的明星之一。

参加修筑中印公路的美国工程人员中,就有这样的白衣天使。

尽管时隔六十余年,很多当年的远征军将士依然能够回忆起这些异国女子的风貌,文字中充满了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