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尔

1944年三四月间,仿佛藏在时空角落的中印缅战场,突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英帕尔是一座不大的山城,英军在缅甸失陷后,在此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军事基地和补给中心,作为保护东印度的中枢。英帕尔战役(又称“英帕尔—科锡马战役”)被写入了世界战争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取得的仅次于诺曼底和阿拉曼的重大胜利。甚至在西方世界,有很多资料把中国军队的缅北反攻和英帕尔战役合二为一,使这场战争的战果显得更加丰厚。英帕尔战役被视为英国军队的荣耀,其最大的闪光之处是它基本是英国自己打赢的一战,不像诺曼底,那里面唱主角的其实是美国人。

英帕尔之战,关键的问题是为大英帝国保住了印度。在英国众多的殖民地中,印度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投入最厚,收获也最丰的一块沃土。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丘吉尔之所以至死不能原谅老朋友蒙巴顿勋爵,就是因为蒙巴顿支持了甘地主导下的印度独立。丘吉尔说他“使大英帝国破碎了”。

虽然从历史角度来看,蒙巴顿是站在了历史潮流的一边,但不得不佩服丘吉尔老辣的政治眼光。失去了印度的英国,就如同失去了祁连山的匈奴,从此江河日落,再也没有缓过气来。

不过,在1944年春天,英军东南亚部队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在丘吉尔眼中却是英属印度的保护神,正走在他一生中最危急,也最荣耀的一战之中。

平心而论,虽然战史中对日军这一战的指挥官牟田口中将评价不高,但是,在英帕尔战役初期,他的指挥颇有亮点,以至于整个战役英军面临极大压力。当时,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范围在印缅边界北段,英军在印缅边界的部队位于中国远征军部队的南方,主力为英第14集团军,从北到南摆开第4军、第15军、第33军,三个军15万人。1944年2月,在缅甸与印度南部边界若开地区,按照牟田口的要求,日军第28军发动“哈”号作战,以战,以第55师团对驻守在今孟加拉国西部的英印军发动了掩护性的攻势(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阿吉普战役)。这一战,日军轻易包围了战斗力不强的英印第7师,进逼战略要地吉大港,迫使英军调派位于缅印边界中部,战斗力最强的主力第15军前来增援。这样,当日军从印缅边界中段渡过钦敦江发起真正的攻击时,英军就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地步。

英帕尔背后,就是东印度阿萨姆铁路。切断它,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基地雷多将会成为一座孤城,日军完全可以从背后反包围已经深入缅北的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

如果英帕尔战役的价值仅仅是为了保护中国远征军的后背,英国人闹不好又会重演一次在缅甸的“金蝉脱壳”,抛弃“中国朋友”而走——大英帝国不承认友谊,只承认永远的利益。

但是,这一次日军要夺取的是印度,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是无足轻重的缅甸。为了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英国人不得不拼死迎战。

日军攻击印度可说有备而来。除了三个步兵师团和两个装甲兵联队,他们的手中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用潜水艇从德国接回来的,亲日国大党独立派领导人、“印度汪精卫”钱德拉·鲍斯。鲍斯是甘地的密友和学生,两人都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但谋求印度独立的方法不同。甘地主张通过民主的手段,利用印度国内各基层的力量迫使英国放弃殖民统治;鲍斯则主张借助外部力量,联合轴心国势力驱逐英国。鲍斯在印度民间颇有声望,尼赫鲁曾经将甘地和鲍斯的照片并列悬挂。

英帕尔进攻开始后,钱德拉·鲍斯指挥的所谓“印度国民军”(主要由在新加坡被俘的印度军人组成)随日军进入印度境内。如果日军拿下英帕尔,鲍斯很可能利用他的威望在印度建立日本的傀儡政府,并发起一场全国性的反英暴动。这是英国完全无法承受的。

鲍斯所辖印度国民军中的女兵部队——“詹西旅”,曾经参加了英帕尔战役。

在1942年的缅甸之战中,中国远征军曾全力协助英军,试图守住缅甸。结果英国人把中国人留下打掩护,自己却转身跑掉。当戴安澜率第200师死守同古之时,英军在不通知中国军队(理由居然是中国军官不可靠、怕泄密)的情况下,放弃侧翼阵地撤走,使第200师陷入重围。新22师奉命星夜驰援第200师,铁路却被装运英国殖民地官员家具细软撤退的列车占满,廖耀湘只好下令徒步行军。当盟军被迫撤退缅甸时,英国竟然对中国远征军宣布:“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准许中国入缅军队及其装备到印度避难,但按照国际惯例,贵军入境前须申请难民身份,由英国军人予以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

孙立人率部撤退到印度时,是用机关枪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才没有落到被缴械的地步,也因此受到史迪威的青睐。

“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盟友。”这句西方成语,中国人和史迪威在缅甸都算是领教了。于是,当日军打到英帕尔城下时,英国人不得不自己面对危局。

逼急了的英国人,在英帕尔总算打出了高水平。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指挥作战。盟军的空中优势抵偿了日军声东击西带来的危险后果。觉察到英军确实有意死守英帕尔,史迪威虽然不愿出动宝贵的中国远征军协助英军作战,但同意了英方协助运输兵员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驼峰航线的45架DC3/C-47“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这些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属下第5英印师及全部装备,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英军指挥官斯利姆将军在回忆中描述,当时美军运输机部队在大雨中“如同蝗虫一样,把部队从阿吉普迅速转运到英帕尔和科锡马”。英国人终于感到了灭亡的危险,这使他们在战斗中明显变得勇敢了一些。他们在英帕尔和科锡马,用战车和碉堡、壕沟共同组成的“圆筒”型阵地,死死顶住了日军的进攻。

DC-3是挽救英帕尔的功臣,也是远征军在缅北使用最多的支援用运输机,轻便的美制76毫米榴弹炮可以直接拖上飞机。

北京小汤山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的一架达科他(DC-3/C-47)型运输机,推测为两航起义时回到大陆的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