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尔(第4/4页)

日军拼命整补第18师团,最后算起来其在缅甸时期兵员竟达31000多人,几乎是其他师团如54师团的两倍。这是18师团一批补充兵1944年2月从中国东北经上海去缅甸时,在北京合影留念,照片上他们依然穿着北方冬季军服。

此情此景让松田大尉愤怒异常,指着新兵的鼻子怒喝道:“八格牙鲁,到哪个师团都是一样的。奉公还需要看去什么部队么?不许挑挑拣拣!”

松田大尉总算带了400名新兵,100多匹马返回了前线。

杰布班山险路绵延60多英里。日军驻缅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通知田中师团长,称英帕尔作战取得一定成果后,将抽调两个联队协助第18师团发动反击,时间定在5月上旬。日军为了这个无形的画饼死死支撑,据险抵抗,十分顽强,但经过连续激战,中国远征军依然连克丁高沙坎、拉班、沙杜扎、高鲁阳等日军据点,新38师沿南高江东岸,新22师沿南高江西岸向前不断推进。

驻缅日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

这一段时间中国军队打得比较顺手,说起来原因大体有二。

第一是有及时稳定的后勤补给,中美运输部队利用中国远征军背后已经修筑完成的中印公路部分路段,派出汽车不断将物资运往前线。

中印公路的质量甚佳,即便今天重新启用这条公路,其工作量也十分有限。有趣的是,美军工兵往往喜欢在路段的急转弯处设置希望减速的标牌,上面的主角多是性感女郎。这种路标无论对于美军司机还是中国司机来说,减速效果都是一样的好。

同时,美军更使用飞机从后方运送物资到前线野战机场,并带回伤员。在中国远征军不断出动部队迂回敌后的同时,美国运输部队也在试图跟上他们的步伐。于是,在中国军队攻占的前沿阵地周围,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用蜂窝钢板搭建的简易机场。美军的C-47运输机、P-51野马战斗机、L-5联络机往复飞行于印度与前线之间,机声隆隆,使缅北的丛林出现了一点现代化的异样景观。

与之相比,日军的补给情况就糟糕得多。由于战斗损失太大,配属第18师团的第12辎重联队(指挥官水谷虎吉中佐)的官兵都不得不拿起枪编成了步兵,投入一线作战。整个师团的补给任务压在了前面提到的松田大尉肩上。这位松田大尉原来是久留米日本橡胶工业公司的作业课长,善于组织并熟悉热带情况。田中新一中将看中了他的这些特殊才能,令其担负补给重任和师团与军部的联络任务。

第18师团原有大约200辆缴获的英军卡车,但在胡康河谷的作战中,被中美空军摧毁了数十辆,残余部分由于没有汽油也不得不放弃。松田大尉不得不另辟蹊径,组织了有250头大象组成的大象运输队,勉强为一线部队提供补给。松田和缅甸土著打交道的才能甚佳,曾经编写了名为《大象实战运用法》的小册子,在缅甸日军中流传甚广。

尽管营养失调、半饥半饱,和英帕尔作战中口粮最后减到一天0.6两大米的日军相比,第18师团靠着大象运输队还算勉强可以维持。只是,和中国军队相比,这种后勤差异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新38师部队攻克日军阵地后,发现其多靠煮芭蕉根补充食粮,这种东西只要吃上两三天就会全身无力。

中国军队进攻的第二个优势,即装甲部队的大量投入。

在杰布班山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动辄出动数十辆战车,在步兵的有效掩护下攻击日军阵地,给日军带来极大心理震撼。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装甲部队和日军最早的较量是在上海,当时杜聿明的装甲兵团也曾出动维克斯六吨半战车,协助步兵猛攻日军汇山码头、爱国女学等阵地,但最多一次也只不过投入三辆战车而已,结果因为兵力太单薄,步兵又不懂得要掩护坦克而在激战后损失大部。

图为1937年淞沪会战,攻击汇山码头战斗中,由于缺乏步兵掩护被击毁的中国军队维克斯六吨半战车。

在缅北战场作战的中国装甲兵的装备得到极大改善。淞沪会战中,中国主力战车是英国维克斯-2型战车,重量只有6.5吨,日军的四一式山炮可以轻易打穿其装甲。而远征军的主力战车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重12.7吨,谢尔曼坦克更重达33吨!日军的37毫米速射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勉强可以迎战中国军队的M3斯图亚特战车,但在M4谢尔曼战车面前几乎毫无作用,只有76毫米山炮有一定的阻击能力。不过,由于山炮并非设计来攻击坦克的,无论射击精度还是射速都不能满足要求,阻击能力相当有限。相田俊辅曾描述,日军在马拉关一战用山炮摧毁了中国军队40辆谢尔曼式坦克,这一点连日方历史学家自己也不能接受,因为当时中国远征军在前线的谢尔曼坦克总共也不到40辆。参考中方记载,中国坦克部队只是在发现自己处于对方山炮弹幕之中时,转向避开而已。但缺乏战斗经验的日军新兵看到炮弹爆炸的火光就认为是坦克被击毁,报出了这个“泡沫战果”。

M3A3斯图亚特式战车,这种美制轻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的战车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装备美国陆军外,还提供给中国、英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

远征军装备的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

实战中,大多数时候日军步兵只好依靠敢死队,用磁性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阻击中国远征军坦克的攻击。根据当时留下的照片资料,的确有两辆谢尔曼坦克因此遭到日军摧毁。此后,中国远征军部队在坦克的侧翼焊接了防护网,使手雷和燃烧瓶无法直接击中坦克装甲,日军的敢死队战术因此失去了作用。

图为相良俊辅《菊与龙》中记载,两辆远征军谢尔曼坦克被日军摧毁的场面。

此外,每次远征军战车部队出战,都是数十辆成规模行动,必有新22师的步兵提供掩护,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战车的生存率,并给日军造成更大损失。所以,缅北战场上中国战车部队的行动,给日军造成了巨大威胁并不断突破其防线。

在阻击战斗中连连失利的第18师团,意识到依靠少量部队难以遏制中国军队的攻击。4月下旬,田中新一开始集中兵力于加迈门户马拉关,试图在那里建立一个坚固的阵地来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