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舆论控制(第2/3页)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高炽很清楚,封地封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地盘再大,如果土地荒寂,又没有矿产,还是难以生存。

所以他这个时候顾不得面子,平揖说道:“这几日我也打听了一些海外各地风物。如今南洲人口稀少,没有纷争,各宗室勋贵无不想往南洲。但是西洲是昆仑奴的地盘,那里东部有大片平原,南部也有不少土地适宜种植,据说还有金矿。故此……还请瞻基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

朱瞻基心中一动,这朱高煦的眼光好啊。南州虽然大,没有纷争,但是除了矿多一点,良田主要在南部。而南部那些地方,各大宗室无不虎视眈眈。

西洲也就是非洲的北部是阿拉伯人地盘,大多是沙漠。中部瘴气横行,但是物产丰富,黑人众多。

现在人口稀少的南部地区,不仅土地肥沃,而且金矿众多,在那里发展,其实比在南洲大部分地区更有发展前途。

因为南洲孤悬海外,谁也不会去那里。但是西洲在今后的几百年,都会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

朱瞻基不敢受他全礼,还了一礼,也不虚头虚脑,直身后直接说道:“南洲南部大约有我大明中原一直到南粤这么大,如此大的地区,最少要封十几个王爷。不过越是向南,地盘越小,在跟昆仑奴接壤之处,地盘会大的惊人。二叔可以好好想想,究竟是选安全一点的小地方,还是选地盘更大的北方。”

朱高煦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用考虑,我选择北方。我半生戎马,想去西洲,就是为了打仗的。在那里为我朱家打下一片天地,也算不负此生。”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好,等到尘埃落定,定不负二叔所托。不过,这件事可能要过两年才会定下来。”

众人纷纷奇道:“如今朝廷尘嚣日上,为何又会耽搁?”

朱瞻基哈哈笑道:“别忘了皇祖父可是一直念念不忘西征,可不愿因为开发南洲,西洲分兵。”

不管是去南洲也好,去西洲也罢,开发都需要人手。

大明朝初建,如今土地充裕,除了岭南,福建山多地少,百姓都不愿意背井离乡。

如今大明最大的移民集团不是老百姓,而是军户。只有这些军户,才不怕迁徙海外,提供开发的人手。

所以,朱棣不西征,不把帖木儿国打趴下,战争不结束,移民恐怕都还是一个梦。

朱瞻基这样一说,众人也都明白了过来。不过今天得了朱瞻基的这句踏实话,封藩人人有份,他们心里也踏实了。

哪怕再等两年,也没有任何人会不愿意,那些勋贵甚至还想着跟朱棣一起出征,捞点军功,回头也封一个大一点的地盘。

“瞻基……”

朱瞻基回头一看,行礼喊道:“有炖叔。这几日太忙,还想过后就找你叙话。”

朱有炖清减了许多,整个人更显得玉树临风了。他露出一丝苦笑说道:“你可是把我给推到风头浪尖上了啊!”

一帮宗室哄然大笑,但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这可是在朱棣废了朱氏担任宗人令之后,宗室里唯一出仕的,而且担任的还不是闲职,而是礼部五品郎中。

其职责有二,一是掌管天下戏曲编撰,排戏,采风,监管教坊司。这个职责还不算什么,以周王世子的身份,还有些大材小用。

不过监管教坊司,也是个容易拉关系,油水丰厚的职位。因为那些罪臣之后想要除籍,都要通过他。

而且他又掌管天下刊物,话本小说出版,这个权力可就大的惊人,因为等于控制了天下读书人出书成名的渠道。

他说哪本书能出版,才能出版,他不点头,哪怕是“衍圣公”府想出书,也不行。

朱瞻基当初点了一把火就走,朱有炖坐在这个位置上战战兢兢,生怕那里做的不好牵连到了周王府。

但是正因为他行事谨慎,又不需要看其他人脸色,只向皇室负责,所以反倒做出了一些成绩。

朱棣原本只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安排了朱有炖负责这两项工作。但是当有个自己人坐在这个位置上之后,他逐渐发现了好处。

首先,大明那些靡靡之音的戏剧少了许多,许多弘扬英雄主义,宣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戏曲和小说却多了许多,对于引导民间风气,有很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如今大明建立了出版法规,严禁盗版。

这样一来,出书不仅不用自己花钱,销量好还能赚钱,不至于让那些无良书商一边收作者钱,一边收读者钱。

而且,朝廷直接控制住了各地的出版标准,那些鼓励造反,甚至是扭曲是非的书籍,戏曲,再也不能上演和出版。

虽然朱棣还没有领悟到舆论宣传的深层重要性,但是已经看到了规范出版,规范演艺市场的好处。

所以朱有炖现在颇受朱棣重视,并且让内监印书坊,刊印了周王的《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四本农书,每本刊印了万本,总计四万本。

这四本书由朝廷统一分拨各地县衙,并要求各地县学要教学生们会辨认野草,食物,知道各种能救命的本草。

这一下可让周王出了大名,天下无人不知。除此之外,竟然还有六百两银子的稿费,朱棣还另嘉赏了三千两。

能千古留名,还能有“稿费”,宗室众人无不羡慕异常。

当然,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会面临无数的指责和抨击,被无数人恨之入骨。

可以说,要不是朱有炖的宗室身份,他恐怕早就被那些读书人给弄死了。

朱瞻基虽然了解不多,却也知道,这两年,发生了好几起处死多人的案件,全都是因为不服朝廷出版条例,刊印造反倾向书籍的。

大名鼎鼎的“衍圣公府”,自以为有天下读书人庇护,刊印了一本《蒙元溯正录》将蒙元统治划为正统。

这件事被朱有炖举报给了朱棣,朱棣直接派人将孔府围了,削了衍圣公爵,让他们换一个家主,并且收回所有已经售出的书。

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朱瞻基下西洋回到柯枝的时候,就接到了这方面的汇报。

对此,朱瞻基只觉得大快人心。

想到他们在明末的所作所为,朱瞻基就觉得恶心。俗话说虎父犬子,但是这一家子,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孔夫子要是在天上看到这一切,不知道会是什么感受。

也有因为寓意不详,被要求修改内容的,其中就包括了《西游记评话》。

在来这个时代之前,朱瞻基一直也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但是他最多是个汇编者,并不是原作者。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在朱瞻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