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罗杰国王(第3/6页)

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贵族,在场所有人都见识了公爵炫目的财富,并重新向罗杰及其两个儿子效忠。出于尊重公爵及其财富,他们重复了旧日的诺言,而且还加上了新的誓词。地方贵族曾误以为罗杰二世的外交手段和宽恕只是心慈手软,但如今发现他是外柔内刚。他们必须发誓不再私自参战,禁止各自领地上的不法行为,所有的土匪强盗都必须交由公爵依法惩处。为了确保最后一项得到遵守(罗杰二世还没有愚蠢到相信他们的承诺),他赋予司法机构相当的权力。如果任何贵族没有遵守誓言,执法人员就会像对待普通罪犯那样追捕他们。诺曼人自来到意大利后长期拥有“领主权”,但这一传统生活方式戛然而止。从那以后,贵族和他们治下的农民一样,也要受法律约束。这是自诺曼人到来之后南意大利最重要的发展。

毫无疑问,多数人希望这些只是暂时的,随着罗杰二世返回西西里就会结束。然而他非常认真。接下来在罗杰二世漫长的统治期间,他要求贵族们在所有公开场合都重复誓言,并实时更新,以防任何人禁不住诱惑,将其忘在脑后。

彼时32岁的罗杰二世取得了巨大成就,胜过吉斯卡尔时代以来的所有诺曼人。他战胜了强硬古板的教皇和敌方叛乱势力,统一了意大利所有的诺曼领地,并实现了比吉斯卡尔更强的统治。然而,和奥特维尔家族其他成员一样,他仍有更大的梦想。总的来说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王国,现在他想要一顶王冠。

当时的教皇绝不可能同意,但罗杰二世非常幸运,因为这位教皇第二年便去世了。最被看好的继承人是拥有犹太血统的枢机主教,人称阿纳克莱图斯二世(Anacletus Ⅱ)。此人颇受欢迎,然而他的支持者尚未来得及有所组织,一些反对他的枢机主教便匆忙选出了一位改革者,名为英诺森。选举团大多数枢机主教支持阿纳克莱图斯,对此深感愤怒。他们依然继续推选阿纳克莱图斯为教皇。因此,之后几个月罗马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互相指责对方的教皇没有合法性。

阿纳克莱图斯家境殷实,频繁捐赠公共娱乐事业,远比英诺森更受欢迎。经过双方几次街头战斗,英诺森也相信了这一事实。他从罗马逃往法国,欣喜地发现形势已经反转。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席卷西欧,这位流亡的教皇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除了在意大利,没有人愿意回到黑暗腐朽的旧时代,看着罗马贵族摆布教皇,但出身高贵的阿纳克莱图斯似乎会把人们带回那个时代。最德高望重的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40也参与其中,支持英诺森。伯纳德看起来只是法兰西一家小修道院的院长,但实际上他统治欧洲将近20年,所倚靠的完全是个人魅力。随着他宣布支持英诺森,法兰西、英格兰国王及德意志皇帝也迅速宣誓声援。

几个月前阿纳克莱图斯还参与了罗马街头的胜利游行,但如今他突然发现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反对自己。惊恐之下,他转而求助尚未明确表态的政治力量——西西里。

罗杰二世唯一的条件也很好预料,就是要阿纳克莱图斯为其加冕。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彼此差异极大,罗杰二世需要王权的神秘感将它们凝聚整合。阿纳克莱图斯并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资本,对此双方都心知肚明。他象征性地思考一番后,便无条件地同意了。

然而,罗杰二世对加冕仪式的举办也非常小心谨慎。他要表明自己的加冕并非教皇突发奇想。尽管教皇可以同意加封国王,但同一个头衔不能被另一位教皇拿去使用。罗杰二世召集大批显贵、修道院院长和主教,正式提出自己应该加封为国王。他声称,西西里在古代曾经就是王国,所以这并非教皇授予的新产物,而是恢复其原有地位。与会贵族鼓掌欢呼,一致同意,然后解散。现在,罗杰二世可以宣称是民众劝进、请他称王;篡位之说根本不存在。他一如既往地通过官方宣传让这种说法得到接受。其手下制作了马赛克,表明他是从耶稣本人手上接过王冠,而非教皇。

加冕仪式于公元1130年圣诞节在巴勒莫举行,人们纷纷涌入这座城市,希望亲眼见证。贵族竞相铺张炫富,当地人每家每户都挂上丝织品,从阳台和窗外撒花欢庆。这场景——正如一位目击者所说——仿佛加冕的是整座城市。此情此景,罗杰二世自然而然是最耀眼的人物。他身着金红两色的礼服,主持了盛大的宴会。就连侍从的制服都使用了高档丝绸,令许多参观的贵族都自叹弗如。宴会使用的餐具也非金即银。

宴会结束后,他来到巴勒莫教堂,站在高大的圣坛前,参与了基督教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仪式。巴勒莫天主教大主教主持仪式,希腊东正教神父也前来参加,教皇的代表手持圣油。罗杰二世双膝跪下,涂上圣油,首席封臣将王冠戴在他头顶。仪式结束后,他起身站立,教堂大门开启,迎接巴勒莫民众。

西西里见证过许多伟大的地中海帝国,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曾先后统治过这座岛屿。但对这些统治者而言,西西里不过是一个被占领的地方省份,他们需要的只是它生产的粮食。长期以来,西西里被周边更强大的邻国轮流占领,其唯一的重要性就是给遥远的首都提供相应的资源。如今,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尽管与罗杰的说法相反)有了自己的国王。公元1130年圣诞节那天,巴勒莫市民第一次看见了这位耀眼的君主。

然而,无论罗杰二世登上王位的手段多么漂亮,这次加冕也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为了戴上王冠,他支持伪教皇,得罪了支持英诺森的基督徒。当然,彼时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尚不明朗,但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国王加入英诺森的阵营。

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的不懈努力是主要原因。他说服犹豫不决的法兰西国王和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及意大利之外的多数民众支持英诺森。德意志皇帝洛泰尔(Lothair)拒不表态,他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人物,得到双方的极力拉拢。对德意志人而言,阿纳克莱图斯的巨大优势在于控制了罗马,而洛泰尔只能在这座永恒之城加冕称帝。如果当前的形势没有了结,他必然会担忧自己的皇位不稳。由于公众明显更支持英诺森,他尽可能地含糊其词,直至伯纳德亲自登门拜访,他才改变主意。尽管可怜的洛泰尔试图反对,但强烈的公众谴责迫使他做出承诺:亲自率军将阿纳克莱图斯逐出罗马,推翻罗杰二世,扶持英诺森为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