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赏边臣(第2/2页)

应该说景云二年节度使的出现意味着大唐帝国的边疆形式已经变成由攻转守。

节度使作为边境的最高军事长官,仅仅负责军事事务,对于当地的财政、民政是无权过问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大唐帝国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南方的剑南、岭南共为10个节度使区,并且节度使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逐渐增大,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最终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这就形成了一种大唐帝国特有的畸形局面:外重内轻。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这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我看来,宋璟当时之所以对边臣郝灵荃不进行过高的赏赐,其实他并不是为难郝灵荃这样的小人物,我斗胆的猜测当时宋璟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指向节度使的,他很可能已经预料到了节度使这个官职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是守卫边境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是尾大不掉的拥兵自重。

事实上,从景云二年(710年)到开元五年(717年),仅仅七年的时间,节度使们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根据边境的形式,不自主的进行着兵制改革,那就是由最初的府兵和征点制军队逐渐向在辖区内募兵过渡。

总之一句话,节度使这个官职,在宋璟看来,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不加以节制,很可能会成为帝国的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但是宋璟是不可能超越历史局限的,他当然不能上疏皇帝请求废除节度使官职,因为节度使的出现也是帝国形势需要的产物。所以宋璟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压制节度使。

总结陈词:宋璟压制节度使的方式,是采取不赏边臣的方式,目的是发挥节度使积极一面的作用。

但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其发展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宋璟只能掌管他身前的事。

终于,很多年后当那个杂胡种出身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铁骑南下的时候,大唐帝国的高层领导者们才意识到很多年前,他们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给予节度使过高的的地位和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