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张说回归

1、双人宰相团

姚崇、宋璟开创的“大治”局面是整个开元盛世的奠基阶段,现在两位贤相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但帝国必须依然要大踏步的向前迈进,也就是说宰相班子不能因为姚崇和宋璟的离去而没人干事儿,纵观当时能够使“大治”局面继续延续的,似乎没有人可以像姚崇和宋璟那样能够独自胜任,所以李隆基只能退而求其次,恢复先前的“群相制”。

当时在朝臣中,德高望重和能力突出者寥寥无几,李隆基选来选去只有源乾曜和张嘉贞最为合适。源乾曜属于资历老,而张嘉贞则属于新起之秀。

源乾曜能够进入宰相班子其实并不稀奇,早在姚崇担任宰相时,卢怀慎不幸病逝,源乾曜就成为他的接替者和姚崇进行搭档,可是他的运气不好,一个月后姚崇被罢相,还没来得及适应新岗位的源乾曜,也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出任京兆尹。

源乾曜本以为此生再也不会回到宰相班子中,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他这仅仅只有一个月的宰相经历,居然会成为他日后重新回到宰相班子的资本。

宋璟罢相之后,李隆基考虑宰相人选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政绩与资历,论政绩源乾曜没得说,担任京兆尹时将长安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三年之中政令始终如一,从不改变。论资历源乾曜虽然只担任过一个月的宰相,但比起那些一天也没干过的人来说,源乾曜至少对宰相这个职位,有个感性认识。

什么是老资格?就是你把资历比你深的人熬死,而你还屹立不倒,那你就是老资格!

所以综合以上这些来看,宋璟罢相后,源乾曜能够接班其实并不稀奇!

相对于源乾曜来说,张嘉贞能够进入宰相班子,在很多人看来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此之前,张嘉贞的确有些名不见经传。

张嘉贞的仕途之路始于垂拱元年(685年),那一年他顺利通过了朝廷的明经考试(考五经的掌握情况),被任命为平乡县尉。本以为在任上努力工作,熬资历可以一点点的往上升迁,但不想他的这个县尉之职只担任了不到一年,即被免职回老家听后发落,原因是他的辖境内出了大量的盗贼。

虽说张嘉贞不是这些盗贼的头目,但辖区之内出现这样的事情,而且治理不力,至少领导责任是应该要负的。张嘉贞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首次仕途之旅,不得不回到家乡听候发落。

事实证明,回家是板上钉钉的,但听候发落则是遥遥无期,让张嘉贞想不到的是,他这一等居然等了十几年,可谓是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直到时任侍御史的张循宪来到了他的故乡。

长安元年(701年),张循宪作为河东采访使来到了张嘉贞的故乡蒲州,在这里他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搞的他进退两难。情急之下张循宪让当地的官员向他推荐才能之士,以便能够集思广益。而官员推荐的人就是张嘉贞。

听完张循宪的讲述后,张嘉贞立即开始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种解决方案以便张循宪作为候选,当张嘉贞说完后,张循宪已经惊讶的合不上嘴巴。

他实在没想到蒲州这样的小地方居然会有这样的人才。

张循宪虽然现场没有露出声色。但在离开蒲州时,他再次召见了张嘉贞,然后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我一定会向女皇陛下举荐你的。

这一次,轮到张嘉贞的嘴巴惊讶的合不上了。

在张嘉贞看来,自从十几年前被贬回故乡之后,他虽然从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的意识到如果没有什么奇迹,估计自己将会终老于故乡。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有奇迹的,因为张循宪是个说话算数的人。

很快,张嘉贞得到了女皇武则天的召见。

这算是一场非正式的殿试,对于张嘉贞来讲,这是他仅有的一次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在很多人看来,小地方走出来的张嘉贞在面对女皇陛下的威严时,一定是十分紧张的。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张嘉贞在面对武则天时,不仅表现的神态自若,对答如流。而且他还变相的向女皇陛下提出了要求:

“臣乃一介草民,今天有幸在殿内和陛下对话,草民已经死而无憾,然而草民觉得虽然与陛下咫尺相隔,却犹如深隔云雾,恐怕君臣之礼尚未完成。”

白痴都听的出来,这是要让武则天去掉面前的垂帘。

完了!终究是小地方出来的一介草民,女皇陛下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好什么奇嘛?

所有人全都替张嘉贞捏了一把汗!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武则天居然同意了,并且当即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就这样,张嘉贞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仕途之旅。

从长安元年一直到开元初年,由于能力突出,张嘉贞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从监察御史起步,历经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梁州都督、秦州都督,一直做到贝州长史。可谓是官运亨通,一路顺风顺水。

如果说长安元年和武则天的那番直面对话,开启了张嘉贞的第二次仕途之旅,那么当时间进入开元初年,张嘉贞迎来了第三次机遇。

李隆基即位后,张嘉贞以贝州长史的身份进京述职。这是君臣二人的首次见面,在此之前李隆基已经听说张嘉贞在贝州执法严格,所以对他的印象很不错,事实证明,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确实是有助于自己前途的。

当张嘉贞述职完毕,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向皇帝陛下恭敬的施礼后,然后走出朝堂。张嘉贞继续着自己先前的风格,依然向皇帝陛下提要求,请求皇帝陛下任命自己的弟弟张嘉佑为忻州刺史。

顺便说一句,忻州和贝州相邻。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是绝不允许在相邻的州县为官的。

我始终坚信如果不是因为张嘉贞先前给李隆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李隆基是断然不能答应张嘉贞这个请求的,不过在我看来,李隆基之所以答应其实并不是感情用事,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认为张嘉贞在贝州长史的职位上只是个过渡。

最终促使李隆基下决心重用张嘉贞的,是源于张嘉贞的一次为得罪过他的人进行开脱的行为。

开元六年(718年),张嘉贞再一次进京述职,这次除了他身背另一个职务天兵军之外,一同随他而来的还有一封检举信。

准确的说,他还没有见到皇帝陛下,检举信已经摆在了李隆基的面前。

坦白的讲,检举张嘉贞的这封信并不具有很高的水准,无非是编造一些腐败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等来混淆视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张嘉贞在一片口水中,狼狈的淹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