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废后

就在王皇后的外戚集团成员们努力寻找各种方法保住自身地位的时候,由于精力过于集中,他们忽略了来自敌对势力的窥探。事实上深宫之中的斗争往往都不是单人作战,王皇后的身后是整个外戚集团,而武惠妃同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由于王皇后无子,而武惠妃又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在当时利用武惠妃做政治投机的人不在少数。

而在所有人中最想和武惠妃靠近的并不是那些朝臣,而是很多后宫的嫔妃。

女人的嫉妒心虽然犹如熊熊火焰,但当自己渺小的力量不足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时,她们便会立足现实寻求靠山,在那些地位比较低下,长时间得不到皇帝宠信的嫔妃中,很多人已经选择了武惠妃作为靠山。

当王守一和妹妹王菱在王皇后的寝宫不断进进出出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避开那些以武惠妃作为靠山的嫔妃的,所以消息很快传到了武惠妃那里。

虽然当时武惠妃可能并不知道王守一指派妹妹王菱偷偷的将那个“秘方”放在王皇后的床下,但明悟和王守一之间的来往,是不可能瞒过武惠妃的,换句话说明悟献给王守一的那个秘方,武惠妃也是知道的。

在武惠妃看来,掌握这一点已经足够!

很长时间以来,面对王皇后的步步紧逼,武惠妃并没有与之针锋相对,作为文化素质比王皇后要高出一大截的她,深刻的知道反击皇后的前提是牢牢抓住皇帝陛下的心,当然除了能生孩子之外,还必须要让皇帝在你这里感受到在其他女人那里感受不到的温情。

到目前为止,武惠妃做的相当出色。

现在她已经知道了王守一的那个“秘方”,所以反击的时刻已然到来。

武惠妃虽然温顺贤明,但此刻面对皇后之位的诱惑,没有哪个人会不动心,更何况这场纷争的挑起者本来就是王皇后,现在武惠妃要做的就是把已经站在悬崖边上的王皇后推下悬崖,而且她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做到,而做完这件事的回报有可能是得到皇后之位。

所以,无关道德,只有利益!

当武惠妃将王守一的那个秘方告诉李隆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因为这种“压胜”之法,是朝廷明令禁止的,而王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居然顶风作案,李隆基的恼怒合情合理。

如果说第一反应是出于一种本能,那么第二反应则是出于一种觊觎的心态,因为霎那间李隆基似乎找到了废后的理由,当然目前为止除了王守一和王菱之外,任何人都不知道王皇后的床下居然真的放着那个秘方。所以对于李隆基而言,眼下第一步要做的是取证。

于是,李隆基命人火速前往王皇后的寝宫进行搜查,在当时来讲,李隆基和武惠妃两个人都没有对搜查的结果抱太大的希望,他们的目的是想通过此举,为接下来使王皇后背上“莫须有”的罪名造势。

然而搜查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了李隆基和武惠妃的意料之外,当李隆基将两块霹雳木和那条字符拿在手里的时候,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而武惠妃那依旧平静如水的表情下也终究掩藏不住一种幸灾乐祸以及征服情敌的快感!

“奉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李隆基最中喃喃的重复着这句话。他年少时心中立下的誓言,其中就包含自己毕生的努力使大唐帝国摆脱被祖母拦腰斩断的阴影,现在王皇后的内心深处居然有复辟的想法,李隆基那颗敏感的神经已经在剧烈的抖动。

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去想,他是不可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反应的是王皇后想生孩子的迫切愿望,所以王皇后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宰后宫的尊贵地位就此终结。

而让人倍感唏嘘的是,王皇后自始至终完全被蒙在谷里,她只充当了她身后外戚集团的被利用者。

事已至此王皇后百口莫辩,她提出要当面和皇帝陛下解释清楚的请求被断然拒绝,此刻王皇后切身感受到了被曾经深爱过和给予她雍容华贵那个男人抛弃的苦痛滋味,瞬间跌落让她有些始料未及,此刻她终于明白了在那尊贵的背后,对于那个男人而言,自己就是个受到摆弄的棋子。

想到这一切,她的心中反而没有了恨,因为她知道那个男人可以摆布的棋子有很多,今天是自己,或许明天就是那个最受宠的人。

武惠妃!此刻你胜利了,但是你又怎能体会到那荣华富贵瞬间逝去的凄凉之痛,希望下一个人不是你,但你又有多少资本去留住那个男人的心呢?

或许未来你依然可以是宫中最受宠爱的人,但在这诡秘的后宫中,你也许会体会到那伸手即可触摸的尊贵,但却永远也触摸不到的遗憾!

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二十二日,李隆基亲自起草了废黜王皇后的诏书,这既是一封终结王皇后尊贵地位的诏书,同时也是李隆基一抒胸中怨气的诏书:

“皇后王氏,天命不祐,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煽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

在这篇冗长的诏书中,上边这两句是李隆基对王皇后在整个事件,甚至是一生的一个定论。

在我看来,天命不祐生不出孩子确实属实;华而不实是李隆基片面的感受,源自于王皇后的文化素质不高;而造起狱讼,朋煽朝廷的定论则有些偏颇;这句话更适合定论于她身后的外戚集团。

从天堂到地狱,王皇后的命运瞬间决定于李隆基的这封诏书,带着无尽的悲怨王皇后于当年十月含冤去世。

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她的眼界,使她无法找到宫闱斗争有效的策略,而她身后外戚集团的利欲熏心,更使她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坦白的讲,王皇后虽然是这场斗争的挑起者,但她却不是那种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置所有人利益于不顾的那种人。

或许正是因为她身上的这种闪光点,很多年来王皇后和后宫的嫔妃们关系相处还是不错的,以至于她不幸早逝后,后宫的很多人不禁为她惋惜,甚至留下了悲痛的泪水。而这种情绪很快从后宫开始蔓延到整个朝廷,当李隆基得到王皇后去世的消息后,那一刻他的心中也有些同情,下令用一品礼仪安葬在长安城外的无相寺。

不可否认,同情是这个世界上很高贵的一种情感,但同情并不能洗刷王皇后的冤屈,直到30多年后唐代宗李豫即位,才为王皇后平反,重新尊她为皇后。

屈枉的批判虽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但面对“时间”的最终拷问,一切都会理屈词穷地显出本来面目。

……

李隆基达到了废后的目的,但他的心似乎并不能平静,我坚信在他听到王皇后去世的消息时,除了同情之外,一定还会有一种他与王皇后结发之情瞬间消逝的怅然,事实上这种感觉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伴随着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