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负(第2/2页)

在刽子手的刀即将砍掉自己的脑袋时,居然还能从容不迫的说出典故,从这一点来看,安禄山绝对是个颇有心机、应变能力极强的人!

事实证明,他这一招十分有效,不管是这句话真的使张守珪懂了恻隐之心,还是为张守珪找到了可以后退的台阶,总之这句话暂时将安禄山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张守珪决定将他押往东都洛阳,让皇帝陛下亲自处理这件事。

当张九龄知道这件事后,在第一时间上疏李隆基,他在奏章中列举了春秋时期穰苴杀庄贾、孙武杀吴王姬的典故,来试图说明必杀安禄山的理由。

张九龄的奏疏句句在理,然而面对这封奏疏,李隆基却没有理会,只是下诏免除安禄山的官职,以平民的身份继续带兵。

表面看起来,李隆基的做法颇有些当年秦穆公不杀孟明的风范,但仔细分析,李隆基这么做事实上是对张九龄的一种回击。

朕的意志岂能为你所左右?

当张九龄看到皇帝没有理睬自己后,他决定动用杀招来做最后的努力,于是他亲自面见李隆基,说出了下列一番话:

“禄山违抗将领损兵折将,按照法律不能不杀,而且臣看他面貌上有造反的特征,如果不杀他必定日后会祸国殃民,请陛下一定要三思啊!”

而李隆基的回答则是:“你不要用王衍看石勒的事情冤枉安禄山!”

通过20年后那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来看,这是张九龄仅有的几次极为精准的预言之一,即张说没有听从张九龄提防宇文融的劝告后,李隆基也错过了拯救大唐帝国国运的绝好机会。

究其内中原因,乃是自负的意气战胜了理智使然,纵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亦不能突破这个局限!

处理安禄山事件,是李隆基第一次在张九龄担任首席宰相后,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一件事,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最多不过仅仅说明了君臣二人在具体问题上有分歧,并不能说明有什么严重的矛盾。

然而对于心机深沉的李林甫来讲,他却从中嗅到了一丝皇帝内心有些排斥张九龄的味道,只是现在他还不敢妄下定论,他需要采取试探的方法,来逐渐摸清皇帝的真实想法。

只有这样李林甫才有扳倒张九龄的机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